每日好书分享书名:索恩·歷史人物系列Epubooks电子书分享每天一本epub电子书

  索恩·歷史人物系列 (全8冊)epub-pdf-mobi-txt-azw3 - Epubooks.top

書名:索恩·歷史人物系列 (全8冊)

格式:EPUB/MOBI/AZW3

標簽:傳記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伊藤博文1841年生於周防國,1909年(68歲)在中國哈爾濱遇刺身亡。伊藤一生歷經幕末維新、西南戰爭、明治十四年政變、條約修訂、立憲政治的確立、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朝鮮統治……他的一生正與近代日本的初創時期重合。作者伊藤之雄廣泛涉獵書信、日記等原始史料,立足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描述了伊藤博文“剛強耿直”、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是一部改變伊藤博文形象的決定性著作。

《德意誌理想主義的誕生:席勒傳》

弗裏德裏希·席勒(1759~1805),偉大的德國詩人、戲劇家、美學家,是德語文學中最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國讀者喜愛。本書描繪了席勒的一生,講述了席勒如何(與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間成為德意誌精神生活中的那顆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臺:諾瓦利斯、荷爾德林、施萊格爾兄弟、費希特、青年黑格爾、蒂克、布倫塔諾。這部關於一個偉大人物的生平、著作與時代的書,或許正可以開啟一場“席勒復興”。

《西鄉隆盛與明治維新》

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明治初年曾任要職,推行多項重大改革,是明治維新的元勛。本書通過相關書信、檔案對西鄉隆盛政治生涯關鍵點進行了剖析,為讀者樹立了西鄉隆盛“領導日本建立近代國家”的形象。

《皇位之爭:奧朗則布和他的時代Ⅰ(全2冊)》

莫臥兒帝國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代南下印度建立的政權,傳至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國家富裕強盛,煊赫無比,建造了著名的泰姬陵。但是,盛世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朝野風雲暗湧。圍繞著皇位繼承人問題,戰功赫赫的三皇子奧朗則布和欽定皇位繼承人太子達拉·舒科展開了一系列明爭暗鬥。在沙賈汗病倒後,莫臥兒皇位繼承戰爭爆發了。“奧朗則布和他的時代”共分三部,本書為第一部,後續兩部分別是《暴君降臨》和《帝國殘影》。

《於爾根·哈貝馬斯:知識分子與公共生活》

首部全面記錄這位當代最負名望的知識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關歷史事件為背景,清晰地勾勒出一位舉世無雙的思想家的畫像:他不僅創立了交往行動理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哲學成就,而且每當他察覺社會發展滯後,不能為保證自由平等的生活條件提供可能性時,會立刻成為毫不妥協的批判者。

《梅特涅:帝國與世界(全2冊)》

本書講述了一位縱橫捭闔於歐洲大陸的傳奇首相,折沖樽俎的優雅外交鬼才,梅特涅的傳奇一生,他力挽狂瀾於既倒,匡扶社稷於將傾,是哈布斯堡最後的智者,國際關系史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支柱。同時他也是構建均勢外交的設計師,在群狼環伺的歐洲中心自如搖擺,在山雨欲來的大革命前夕祭出關鍵的一招。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网盘密码1122



=======================================================

部分摘錄:


1805年5月9日,席勒英年早逝。人們在他死後解剖了遺體,才發現他的肺已“壞死潰爛,成了糊狀,徹徹底底的一團糟”,他的心臟“沒有肌肉物質”,他的膽囊和脾臟已腫大得極不自然,而腎“就其本質而言已徹底瓦解,完全畸形”。魏瑪公爵的禦醫胡施克(Dr. Huschke)[1]在屍檢報告的最後簡短地補充了一句:“在此種情形下,人們不得不感到詫異,這可憐的人究竟是如何活到了這個年紀。”[2]可席勒自己不是曾說過,是精神為自己塑造肉體嗎?[3]在他身上,這句箴言顯然得到了實現。他充滿創造力的熱情在身體腐壞的期限之外保住了他的生命。在席勒臨終前一直陪伴著他的海因裏希·福斯(Heinrich Voß)[4]寫道:“只有他那無窮的精神可以解釋,他為何竟活了如此長久。”[5]

從席勒的屍檢報告中可以讀出理想主義的第一重定義:理想主義就是人們憑借精神振奮的力量,活得比肉體所允許的時間更為長久。這是受啟發而澄明的意誌的勝利。

在席勒身上,意誌就是自由的器官。若要問自由意誌是否存在,席勒的回答毫不含糊:意誌每時每刻都開啟一片新的視野,包含著觸手可及的無盡可能——這樣的意誌怎麽可能是不自由的?人們眼前所擁有的可能性雖有限制,但到底是無窮盡的。因此,自由便是開放的時間。

只是與自由意誌相關的不僅僅是在多種可能性中做出選擇,更重要的是自由充滿創造性的那一面。人們可以依照理念、目的或綱要的規定,影響事物、他人或自我。創造性的自由將某種缺了它便不會存在的東西引入了世界,因此總是在“無中生有”(creatio ex nihilo)。但自由又是毀滅的力量,同時可以抵禦種種負面的作用,例如肉體病痛的襲擾。對於自然、對於自己身體的本性,席勒總是持一種針鋒相對的戰鬥姿態。身體就是那害你的刺客!因此席勒認為,我們“完全不應將自己受到自然制約的物理狀態當作我們的自我,而必須將其視為外在的、陌生的東西”。[6]

關於這一點,席勒最大的對手與最好的朋友歌德(Goethe)[7]卻不敢茍同。他將之稱為席勒的“自由福音”,卻表示他自己“不願意看見自然的權利遭到克扣”[8]。

歌德的觀點反過來又讓席勒覺得不妥。對他而言,自然本身已足夠強大,不需其他幫助;人們倒是應該援助岌岌可危的精神權利,確保自由的力量。席勒酷愛自由的冒險,也因此成為18世紀晚期的薩特(Sartre)[9]。席勒的理想主義意味著堅信人可支配萬物,而非為萬物所支配。他像後來的薩特一樣宣布:重要的是從人既有的狀態中,創造出一些新的事物來。

熟悉他的人曾眾口一詞地說,席勒幾乎總是集中註意力、神經緊繃、忙個不停,好奇而警醒,近乎多疑。妻子夏洛蒂說:“現實的一切總叫他惴惴不安。”[10]與歌德不同,席勒對這世界並沒有寧靜而淡然的信任。他並不覺得有某種仁慈的自然支撐著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得由自己親手創造!這樣一來,他就成了意誌麾下的健將,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作品裏。

難道他的生命從一開始便伴著不幸?他的命運並沒有那麽糟糕。一位慈愛的母親,一位聚少離多的父親;小市民的環境,倒也並非窮困潦倒。童年的世界幾乎像一曲田園牧歌。然而,他之後卻進入了卡爾學校(Karlsschule),落入一位時常獨斷專行的公爵手中。他愛自己的生父,卻懼怕像父親一樣盯著他到寢室的君主——直到他公然起來反抗。他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長得太快,滿臉痘疹,四肢僵硬,遲鈍笨拙,穿著學校的制服就好像稻草人一般。但他並不囿於他的身體,也不喜歡自己的外表,只是在內心湧起莫名的沖動,四下裏橫沖直撞。他感到自己被擲入大千世界,便用一幅幅藍圖回應;他總是有各式各樣的計劃,因為只有這樣,生活才可以勉強忍受。他常遇困擾,停滯不前,卻倏然掙脫束縛,開始演說,語速迅捷、毫無征兆、滔滔不絕。他的聽眾很快就聽得雲裏霧裏,不知道他的思緒飄到哪兒去了。

席勒的激情源自對生活的厭惡。他不得不反復克服這種厭惡,後來又在《強盜》(Die Räuber)中將之擲地有聲地表達了出來。這部天才的作品像一種自然現象,闖入德國既有的戲劇世界;席勒在這出劇中追溯了惡之起源的種種痕跡:他發現了自然的醜聞,即它偏愛一方而虧待另一方,毫無意義、罔顧公正。人們於是被卷入種種不幸與意外,有充足的理由去懷疑生活。這就會產生一種有毒的怨恨。為了那富有創造力的生命,席勒堅決與之鬥爭。因此,他對自由的熱情也就意味著一張自己開具的解毒藥方。在與歌德的交往中,席勒將會特別需要這劑解藥。同歌德的友誼與合作——德國文化史之亮點與大幸——之所以可能,完全是因為席勒已認識到:“面對傑出的物與人,除了去愛,沒有別的自由。”(致歌德,1796年7月2日)[11]

席勒並不怯於將個體與人類等同起來,而是公開地將愛宣布為世界性的力量。他在年輕時就發展了一種愛的哲學,將古已有之的博愛母題“存在巨鏈”[12]續寫了下去。席勒是自我暗示的大師,他可以自我激勵,升入這句“億萬生民,一起相擁”[13]的詩裏去;然而,他也會為自己潑一潑冷水,甚至陷入虛無主義的恐懼僵化之中。他清楚無意義的深淵,這也是為何在他世間萬民皆兄弟的願景中,總還能體會到一絲新教徒式的“盡管如此”的無奈。坊間傳有席勒式的賭註:我們倒要看看,究竟是精神勝過肉體,還是肉體勝過精神!

席勒將要證明,人們所承受的不止一種命運,還有另一種,也就是人自己。他不能不註意到,自身命運之強力是多麽吸引人、多麽具有傳染力。因此才有他結交朋友的天賦,才有他的卡裏斯瑪(Charisma)[14]。甚至歌德也被席勒的熱情裹挾。最終,席勒讓一整個時代變得激昂澎湃。這種激情及其中所誕生出的,特別是在哲學領域,就在之後被稱為“德意誌理想主義”[15],而貝多芬則將其譜成音符:“歡樂女神,聖潔美麗……”[16]

本書將要描繪席勒是如何打磨自己,把他的人生活成了一部戲、一場演出。在他成名之後,他成了公開的靈魂。他的危機、轉向和變化,一幕幕都上演在觀眾眼前,而他們則滿懷景仰與驚異欣賞著這一出生命的大戲。歌德之後甚至將好友身上這種不斷精進的特質加以神話:“他當真是一位奇妙而偉大的人。每過一周,他就像是換了個樣,變得更加完滿。”[17]

席勒的作品就是這一生命之作的遊戲形式。他堅守著自己所訂立的原則:“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18]藝術的遊戲是自由的顯現。席勒本也可像尼采(Nietzsche)[19]一樣說:正因我們有藝術,才不致在生活中墜入深淵。

從席勒的角度出發,理想主義才重獲光彩。若是人們像席勒一樣去理解,“理想主義”之上其實並無多少過時的東西:為自由開辟道路;由精神為自己創造肉體。這樣,席勒也就成了18世紀晚期哲學的重要啟發。他決定性地參與了介於康德(Kant)[20]與黑格爾(Hegel)[21]之間的跨時代的哲學事件。我們將會敘述他如何在德意誌理想主義的誕生中發揮作用;他如何竟能與歌德一起成為德意誌精神生活中的那顆位居核心的恒星。席勒——一座源源不斷產出啟迪的發電廠。對於他的敵手而言,也同樣如此。浪漫派需要與他劃清界限,才能找到自己。他們想要擺脫席勒,卻因此更不能離開他須臾。

一出精神的偉大歌劇就這樣誕生了:在歷史的某個瞬間,創造力分布的密度史無前例,歌德、赫爾德[22]、維蘭德[23]、莫裏茨[24]、諾瓦利斯[25]、荷爾德林[26]、謝林[27]、施萊格爾兄弟[28]、費希特[29]、黑格爾、蒂克[30],竟同時登上了同一個舞臺。而在他們中間就站著席勒,這位玻璃球遊戲的大師[31]。

席勒開創了一個時代。人們因此得以跟隨他的足跡,翻開古典與浪漫時代的傳記。背景則是隨著法國大革命而開場的政治大戲。

海涅(Heine)有一次曾說,德國人只在“夢裏的空中王國”裏鬧過自己的革命[32]。

或許理想主義不過是一場幻夢。而真正的革命呢?或許不過是一場更可怕的夢。當席勒於1798年終於收到遲到了5年、由丹東(Danton)[33]等人所簽發的法國榮譽公民證書時,丹東他們早已上了斷頭臺,而席勒也與歌德觀點一致:人們給他送來了一份來自“死者之國”的公民權(致歌德,1798年3月3日)。

同席勒一起,人們進入過去的另一個陰影之國:進入了德意誌精神難以忘卻的黃金時代。那是神奇的歲月,它幫助人們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滿精神之物的能力。

電子書版權歸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若有違反您個人權益,請留言反饋刪除相關信息。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