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书分享书名:大明風雲錄作者:陳曉華Epubooks电子书分享每天一本epub电子书

  大明風雲錄epub-pdf-mobi-txt-azw3 - Epubooks.top

書名:大明風雲錄

格式:EPUB/MOBI/AZW3

標簽:明朝 歷史



內容簡介:


明朝(1368―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明代經歷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集權高峰,感受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曇花一現,見證了風起雲湧的改革,風雨欲來的飄搖與震蕩,走過了強盛與衰落,品嘗了易代的艱難歷程,以及西學的震撼;有帝王將相的功德與聲色,也有市井小民的風情與愉悅;有勝利者的驕矜,也有英雄的末路;有盛世的高歌,也有衰世的無奈與振作,最後是內憂與外患擊垮了這個遙遙領先西方的王朝。

本書分為崛起與鞏固、輝煌與落寞、軍政外交3大主題,通過對每一主題下關鍵性人物的深度分析,來還原明朝治亂興衰的根源。

作者簡介:


陳曉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客座教授(2013.8.22—2014.1.22 ),西南大學盧作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屈原學會四庫文化研究分會會長。曾在維也納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訪學。主要從事四庫學、明清史、中西文化交流教學科研工作。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課題,專著四部,發表論文80多篇。主編《四庫學》集刊,擔任《中國四庫學》集刊編委,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獎。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网盘密码1122



=======================================================


部分摘錄:


喬木黍離,大宋重開

“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元末紅巾軍起義前流傳黃河南北的童謠,意思是一只眼的石人,引發了黃河泛濫,天下會隨之大亂,爆發反元的大起義。這個極具破壞顛覆當朝的童謠怎麽就能在民間產生並廣泛流傳呢?我們暫且不表,先看一下元朝末年的情況。

元朝從1271年有元這個國號起到1368年滅亡,只有98年。元朝國祚短暫,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元末起義軍當然是直接加速了元朝由風雨飄搖走到窮途末路。但是,元朝不足百年,這卻是在元朝立國之初就埋下的禍根。

我們知道,元朝疆域遼闊超過了歷朝歷代。如果像漢朝、唐朝那樣以開創王朝者最初的封號,如漢朝劉邦、唐朝李淵都是以最初封號為國號;或者以王朝興盛發跡的地方為名,趙匡胤取發跡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的宋為國號,都不足以顯示它的盛大與遼闊,於是他的漢族謀臣們給他進獻了“元”這個國號。這個“元”,來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意思是宏偉的乾元之氣是萬物創始而化生的動力資源。漢族士大夫希望元朝,能夠繼承中華文脈,發揚中華文明,也冀望元朝君主如堯舜,能夠給予他們實現理想抱負的空間。然而,遺憾的是,對元朝有著無比期望的這些漢族士大夫的他們的願望落空了。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元朝依靠武力迅速建立起了龐大帝國,武功可謂光芒萬丈,可是文治,卻根本沒有跟上。比如科舉,在仁宗時期才恢復,但也時興時廢。科舉,這個從隋唐以來就是讀書人進入官場的最主要途徑,時興時廢,令讀書人很難找到出路。

不僅如此,元朝內部也不消停,皇位之爭從蒙哥去世就開始出現了。從元朝中期開始,皇位繼承的秩序也日趨混亂,內亂頻發。到了元順帝時期,已然病入膏肓。還出現幹政的皇後,不但逼丈夫禪位給兒子,而且為報高麗皇帝殺父殺兄之仇,還揣掇丈夫兒子遠征高麗。這個時候,民族矛盾尖銳,底層人民與元政府上層貴族的矛盾沖突處在激化的邊緣。二者之間的烈焰,只需要一根導火索就可點燃引爆。而漢族士人階層,長期被元政府排斥到主流之外,只要時機一到,他們也大多會選擇去幫助那些揭竿而起的底層起義者。

像朱升、劉伯溫,這些未來輔佐朱元璋定天下的重要謀臣,也是曾任過元朝小官,後來棄元朝而去的。沒有這些讀書人支撐,入主中原的元政府不可能在中原待得長久,敗亡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所以,元朝雖然建國近百年,但不少士大夫還是思念宋朝,國破家亡的“喬木黍離”之悲從未曾遠離過這些漢族士人,也隨時可以被喚起。

時代發展到此刻,必然有人來承受元政府各種積弊的後果,元順帝丞相脫脫就是這個不幸被歷史選中的人。

脫脫少習漢文化,禮遇親近漢族。他上臺後,力圖挽救危局,進行了一系列開明的,與漢民族、漢文化親近的政策,但為時已晚,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已不可調和。他的改革,對元政府而言,無疑也開啟了潘多拉盒子。他治理黃河泛濫,直接為農民起義提供了機會與場所。當時有人勸他放棄民生,以免引發禍亂,引火上身,但他依然力排眾議,從民生考慮,堅決治理黃河,由此引爆農民起義。

但即或給元政府惹了這麽大的禍患,脫脫因治理黃河親近漢族及其文化,還是得到了後世“賢相”美譽的回報。脫脫自認為無愧漢族人,但最後卻辜負了元政府,這對他是最沈重的打擊。當元順帝問他,當初保證漢族人不會反,現在漢族人反了,你是怎麽當丞相的,他無以為答。這個沈默,對自幼便學習漢文化的他來說,是悲劇也是悲哀,也是末世能臣、忠臣不得不承受的。

這時的元朝,輝煌已逝,老態龍鐘,暮氣沈沈。政治腐敗,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不可調和,這不是脫脫能挽救的。和脫脫一樣,元順帝雖然也有所奮進,開科舉,修文偃武,興水利,理民政,但積弊難反,滅元的星星之火已起,不可能撲滅了。

而元政府方面,最初政府軍面對突如其來的反抗,被打得無還手之力,但當清醒過來,積極組織應對後,起義隊伍實際上不堪一擊。本可以借此機會收拾亂局的元政府,實際上是被自己內鬥摧垮了的。每次鎮壓起義走上正軌不久,內部便出了問題。如脫脫在江蘇高郵圍困張士誠即將破城之際,被臨陣撤走,最後被時任中書平章政事的哈麻矯詔遣使鴆(zhen)殺。繼脫脫之後,元政府所倚重的擴廓帖木兒、孛(bei)羅帖木兒又為爭權而不斷內耗,不僅消耗了平叛力量,還坐失了抵擋朱元璋北伐的良機。最終,只能遠遁塞外。成時氣勢沖天,萬國來朝。敗時生氣全無,門庭冷落。成也匆匆,敗也匆匆,最終被淹沒在元末農民起義的洪流裏。

下面我們來看看農民起義軍這邊。元末農民起義大致可以分成兩股力量,一是紅巾軍系。這一支名義上大都擁韓林兒為主。另一支是張士誠、方國珍的海上系。

以掀起反元浪潮而論,元末農民起義首義者,是韓山童、劉福通。韓山童本是務農的白蓮教世家子弟,劉福通是家因元朝治理黃河遭巨變的巨富之家的子弟。劉福通等把韓山童包裝成宋徽宗的八世孫,宣稱因果輪回,元政府是該把中原還給大宋,由大宋子孫韓山童掌管的時候了。公元1351年,義軍在安徽阜陽潁上縣聚會,殺白馬黑牛,誓天告地,籌謀起兵,並決定以紅巾為號。遺憾的是,一個長期遊走在下層的傳教者,加上一個遭巨變前無憂無慮的富家子弟,沒有任何經驗,智謀才略也不高,要搞定如此復雜多變的起義大事,實在力不從心。果然,就在他們聚會的當月,起義的事就被泄露。韓山童被捕遇難,劉福通等人逃到潁州(今安徽阜陽)速即起義,攻克潁州。元末農民起義烽火被點燃。

後來,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被劉福通找到並擁立為皇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大宋天日得以重開。稱大宋是為了迎合士大夫思念宋朝的心理,稱小明王是為了應和“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讖語。

早就蓄意反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利用黃河泛濫,民不聊生,在黃河南北編造傳播我們在開講時談到的童謠“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時他們在黃河道中事先埋了一個背刻這句話的石人。元朝征集來治理黃河的民工挖出獨眼石人,見到上面刻的字,紛紛認為元朝氣數將近,天意如此,天下要反了。於是,匹夫一呼,萬眾響應,其他各路反元勢力也相繼揭竿而起,一時黃河流域震蕩,烽煙四起,隱居的漢族士人紛紛出山,輔佐各路反王。

不過,劉福通這支首義的紅巾軍,智謀不足,缺少帶兵打仗經驗,軍紀不嚴,內部也不團結,目標又太大。故而,當元軍回過神來,百萬元軍打破了紅巾軍長江防線,恢復了南北元軍的聯系之後,劉福通所部就被收拾得幾乎無還手之力,最後困守安豐(今安徽壽縣)。同時,起義各路隊伍,也各自為陣,互相爭奪地盤。最後形成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家三分天下之勢,誰勝出誰就贏得天下。

這三支義軍,本來力量最強大的是陳友諒,陳友諒與張士誠也完全可以聯合起來消滅掉朱元璋,平分天下,但最後勝出的卻是朱元璋。遠謀、口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三家起義軍首領。

陳友諒,出生於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但年輕時讀了點書,是這些反王中略通文義的。也曾做過元朝縣衙裏的小吏,但野心不小,不安於俯仰於人,於是參加了義軍。他的野心,使他後來殺掉倪文俊、徐壽輝,也因此名號不正,失去號召群雄的基礎與機會。其實,本是賣布出身,生活也過得去,因長得有氣勢,被在蘄州(今湖北蘄春)起義的彭瑩玉、鄒普勝等人奉上起義軍頭號交椅,在自己起義隊伍裏,從彭瑩玉、鄒普勝到倪文俊再到陳友諒,一直被人擺布,為別人手中棋子,但號召價值不可小覷的徐壽輝,本不值得陳友諒這麽早就完結他的性命,但陳友諒性急,又無遠謀,稍有氣候,就容不得傀儡做自己主人,損害的是自己的未來。

張士誠,原名九四,起義後取大名士誠。他本是販鹽的,沒有溫飽問題,但卻要受官府約束管制,因官吏欺壓過頭,被逼反。有仁愛之心,江浙一帶士人多投奔他。《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就曾效力於他。可惜他坐擁江浙人傑富庶之地,卻缺乏智謀遠略,耽於享樂,也就沒有網羅到如劉伯溫之類的本地一流人才,但他對元末起義貢獻很大。他打下了高郵,高郵處於大運河中段,等於攔腰截斷了元朝的糧食通道,引得脫脫幾乎動用了元朝所有家底,牽制了元軍的主要兵力,大大緩解了紅巾軍的壓力。

張士誠起義生涯的前期,運數還是不錯的。高郵立馬要城破時,脫脫的突然被召回使他起死回生。朱元璋要困他,他投降元朝解了朱元璋的困。不過,後期運數就不濟了。他投降元朝,為元朝海運征糧服務,但又想要王爵,卻超越了元朝的底線,沒有得到滿足於是再次反叛,自立為吳王。本可以和陳友諒合作一把打敗朱元璋,分享天下,卻拒絕合作,最後敗於朱元璋之手自盡而死,死前曾感慨天命在朱元璋不在他張士誠。然而,奪取天下怎可能僅僅靠運數。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朱元璋作為最後贏家,他的遇合、遠謀、人才等方面都非常完美。他有幸得到郭子興的賞識,靠郭子興起家。朱元璋一直感念他的恩德,建國後立馬追贈他為滁陽王。此外,朱元璋奉韓林兒為主,一直到天下局勢已經完全明朗,天下必然是他朱元璋之時,韓林兒才死去。但韓林兒之死,他做到了可以擺脫一切幹系。

對於群雄,朱元璋則各個擊破,攻撫並舉。對陳友諒、張士誠采取攻打的策略,對方國珍就多采取安撫政策。方國珍在元至正八年(1348)就造反了,但掀起全國起義浪潮的不是他,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他不是元末農民起義第一人。他與張士誠一樣,可以為元朝完成海上輸送糧食的任務,解決元朝糧食運輸問題,所以即使屢次投降再反叛,元朝還是容忍接納他。他沒有大的誌向,他的等待真人出,“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即不做為人民造福的先驅者,也不做禍害人類的創始人的想法很對朱元璋的口味,所以投降朱元璋,得到善待並善終。朱元璋要拿他向天下展示自己的胸懷與氣度,要各方勢力如方國珍一樣安分守己。

朱元璋的勝利,標誌著元末農民起義的成功,勝利果實沒有被其他階層奪去。元末農民起義,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下層人民造反,起來反元的各路反王,包括朱元璋在內,他們出身一律低微。未反之前,幹著販夫走卒的勾當,腦子裏整日想的是如何發家致富,對於封妻蔭子,他們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生存以及如何生存得更好,是他們心中的第一要務。而且他們都非常擅長演戲,很懂得自保,也頗有市井小民的無賴習性。可以說英雄之氣短,盜賊之性長。有用則合,無用則離。

他們幾乎不和元朝軍隊正面對決,拖得元朝軍隊兵糧耗盡,自動撤退。要不就是假意投降,歸入元軍編制,引元軍攻擊其他起義軍,保存自身實力。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都接受過元朝軍隊的“收編”,但沒過多久,就立馬翻臉,繼續攻城略地。他們幾乎都沒有大誌,更沒有長遠規劃,打家劫舍,賣主或者殺主為尋常的事。劉福通、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都有這個群體的通病。最後,天下就是沒有這些通病的朱元璋的。

所以,對於這些義軍,元朝是可以剿滅的,但卻最終失敗,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一是內部鬥爭。內部鬥爭消耗掉能熄滅叛亂的力量。沒有得力人物統籌安排剿滅。二是元朝安撫不力,沒有招降納叛的統一規劃,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三是元朝始終不能使投降的起義隊伍與自己同心同德。雙方互不信任。四,關鍵的是,元朝腐敗至極,無以挽救。五是起義者自身的原因。起義者頗有無賴精神,會拖又擅長自保。與元王朝周旋,不搞正規戰,避開元王朝正面鋒芒。眼看不行,立馬投降。元氣恢復,翻臉即叛。搞得元王朝雲裏霧裏,疲於奔命。最後誰能一統江山,且看下講《日月逆襲,明王出世》。

電子書版權歸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若有違反您個人權益,請留言反饋刪除相關信息。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