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论大萧条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伯南克论大萧条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内容简介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之后蔓延至全球。当时,股市崩盘、银行倒闭、通胀居高不下、金融市场动荡、人们收入下降、几千万人失业……

   大萧条不仅导致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大变动,在学术上也使得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这次大萧条寻求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是经济学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为之后类似危机寻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尝试。

   学术界确实没有“浪费”大萧条。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研究大萧条问题;对于大萧条的研究及其结论,影响了后世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伯南克是众多研究者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自称“大萧条迷”的伯南克,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大萧条的研究文章,集结成《伯南克论大萧条》这本书。他在书中用美国及其他多个国家的大量数据、资料,包括经济数据、工资、就业情况等,从总供给、总需求、名义工资等角度,围绕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研究大萧条,可以体会到很多经济运作的规律和本质。这些研究的确也帮助他在后来作为美联储主席应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时,得以吸取大萧条时期的政策教训,并且总体上避免了同样的错误,帮助美国渡过了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早已成为历史,但看看当前世界的各类经济新闻,大萧条时期的种种教训仍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作者简介

   本·伯南克,宏观经济学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出生于1953年,1975年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毕业,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9—1985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1985—200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公共事务教授,还曾担任该校经济系主任。1987—1996年,先后在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访问学者。

   2002年,伯南克被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6月,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6年2月,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一直到2014年。在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参与应对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因此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的年度人物。

   主要研究领域是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史。著有《行动的勇气》《金融的本质》等作品。

2014年2月,伯南克加入布鲁金斯学会,参与经济研究项目,重点关注经济复苏政策。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货币紧缩的根源:多重货币均衡

尽管货币主义者早期关注的重点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货币紧缩,但货币紧缩并不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大多数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正如近期研究成果所强调的,大多数经历货币紧缩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坚持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艰苦重建得以恢复。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制;1928年,法国回归金本位制;1929年,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只有极少数国家没有采用金本位制,例如西班牙因为政治动荡没有恢复金本位制,还有一些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实行的是银本位制。重建金本位制当时被广泛赞誉为一项重大外交成就,也被认为是恢复货币和金融稳定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将20世纪20年代货币和金融动荡不安时期,重新恢复到1870—1913年实行金本位制货币和金融相对稳定时期。然而,不幸的是,金本位制的重新实行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好处,货币和金融不但没有进入稳定状态,反而在1931年出现金融恐慌和汇率危机,大多数国家当年就被迫放弃了金本位制。1936年,法国及仅存的极少数金本位制国家最终要么放松金本位制,要么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彻底分崩离析。

正如上文所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短暂实施的金本位制有一个突出特点: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国内货币存量急剧下降。为了理解下降的原因,让我们来看下面一个金本位制国家国内货币存量(称为M1)与其货币性黄金储备的简单恒等式:

M1=(M1 / BASE)× (BASE / RES)× (RESGOLD) ×PGOLD× QGOLD

方程(1)

其中:

M1=M1货币供给(流通中的货币和票据加商业银行存款),

BASE=货币基础(流通中的货币和票据加商业银行准备金),

RES=以本币计算的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国外资产加黄金储备),

GOLD=以本币计算的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PGOLD×QGOLD,

PGOLD=以官方本币价格计量的黄金,

QGOLD=黄金储备的物理数量(如以吨计量)。

方程(1)指出了我们所熟知的一点,即实行金本位制时,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既受黄金储备的物理数量(QGOLD)影响,也受中央银行买卖黄金价格(PGOLD)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黄金流入(即QGOLD增加)或本币贬值(即PGOLD增加),都会增加货币供给。方程(1)还指出了在实行金本位制时关于国内货币供给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一是货币乘数,即M1/BASE。在实施部分准备金制度的银行体系中,货币总供给(包括银行存款)大于货币基础。正如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言,所谓的货币乘数,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现金/存款比率和商业银行选择的储备/存款比率的递减函数。20世纪30年代初,银行业不太发达的国家以及倾向使用货币交易的国家,货币乘数相对较低,仅略高于1。相比之下,金融业发达的美国1929年货币乘数接近4。

二是黄金支持率的倒数,即BASE/RES。由于中央银行通常既可持有国内资产也可持有国际储备,因此BASE/RES大于1。BASE/RES也称为覆盖比率。世界各国通常对最低黄金支持率有法定要求,例如美联储要求40%的最低黄金支持率,也就是说,BASE/RES有法定最大值,例如美国的BASE/RES最大值为2.5。但是,各国通常不会规定BASE/RES的法定最小值,美国对流入该国的黄金实施冲销的技术处理[4]更是拉低了BASE/RES的平均值。

三是国际储备与黄金储备的比率,即RES/GOLD。根据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实施的金汇兑本位制[5],可兑换成黄金的外汇按照与黄金1∶1的比率计入国际储备。因此,除少数储备货币国家[6]外,RES/GOLD通常大于1。

由于国内货币与货币基础的比率、货币基础与货币储备的比率,以及货币储备与货币性黄金的比率通常都大于1,因此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供给通常都数倍于黄金储备的价值。有人认为,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供给与货币性黄金值相等。这是一种天真的看法。整个20世纪30年代,货币性黄金的存量一直持续增长,因此,国内货币供给急剧下降完全归因于货币/黄金比率不断下降。

为什么全球货币/黄金比率会下降?在大萧条早期,即1931年以前,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实施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汉密尔顿1987年的论文。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928年美联储为抑制股市投机,政策转向紧缩。根据方程(1)中相关变量的定义,美国的RES/GOLD比值从1928年6月的1.871下降到1929年6月的1.759,1930年6月进一步降至1.626,反映出美国货币当局美联储当时有意识地紧缩货币,并对流入美国的黄金进行了技术处理。[7]正是由于RES/GOLD比值下降,所以1928年6月至1930年6月,尽管美国黄金储备增加了10%以上,但是美国的货币基础仍然下降了约6%。正如法国普恩加来稳定[8]之后黄金大量流入法国耗尽了其他金本位制国家的黄金储备[9]一样,黄金大量流入美国也消耗了其他金本位制国家的黄金储备,迫使这些国家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

然而,1931年之后,世界各国货币/黄金比率大幅下降并不是各国中央银行政策选择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the Kreditanstalt)倒闭引发了银行恐慌和汇率危机。这些危机极大地影响了货币/黄金比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恐慌导致货币/存款总额及银行储备/存款比率大幅上升,M1/BASE急剧下降,关于这些情况可以参阅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年合著的论文以及伯南克和詹姆斯1991年合著的论文;二是汇率危机及其引发的贬值担忧导致各国央行普遍用黄金取代外汇储备,RES/GOLD的比率随之降低;三是危机之后,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增加黄金储备,提高黄金覆盖比率,以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对本国货币的冲击和风险。许多国家大量增加黄金储备,导致BASE/RES的比率持续下降[10]

在这个过程中,对银行稳健性的担忧和对汇率贬值的预期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特别不利于稳定的重要因素,相关情况可以参阅伯南克和詹姆斯1991年合著的论文以及特明1993年的论文。银行危机和汇率危机这两类危机的共同之处是存在所谓的热钱,即外国人在银行持有的短期存款。其主要风险是,一方面,贬值预期导致热钱存款外逃和国内储户减少存款,从而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另一方面,随着大银行倒闭,对国内银行系统的信心丧失导致短期资本外逃,从而消耗本国国际储备并严重影响本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中央银行同时应对银行危机和汇率危机,除了完全放弃货币平价这一措施,几乎别无他法,因为应对银行危机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应对汇率危机又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理论上来说,20世纪30年代初货币/黄金比率的急剧下降,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实行金本位制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似乎存在多种潜在的均衡值。[11]从广义上来说,当金融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乐观地认为银行体系会保持稳定,黄金平价也能维系,货币/黄金比率以及货币存量就会处于高位。更确切地说,对银行体系充满信心会使国内货币与货币基础的比率保持在高位,而对汇率充满信心会使各国央行愿意持有外汇储备,并保持较低覆盖率。与此相反,当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较为悲观,预期会发生银行挤兑和货币贬值时,这些悲观的预期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实现的,导致货币/黄金比率和货币存量处于低位。由于极易受到自我实现的预期的影响,金本位制与没有存款保险的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高度相似。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1983年的论文指出,在这种体系中可能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一个是存款人有信心,银行不会发生挤兑;另一个是担心银行挤兑以及由此导致银行清算,这种担心常常是自我实现的。

有观点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货币崩溃是从一个预期均衡迅速转向另一个预期均衡,这一观点与艾肯格林1992年对传统金本位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实施的金本位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艾肯格林后来专门发表论文深入讨论了这一问题。根据艾肯格林的研究,在传统金本位时期,中央银行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国际合作产生了稳定预期,投机者的投机活动会消除货币价值和官方汇率的偏差,而不是加剧两者的偏差。

艾肯格林认为,与传统金本位时期相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从国际层面看,国家之间的新仇旧恨挥之不去,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协调,国际合作不力;从国内层面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均衡发生变化,特别是劳工运动力量日益增长,使得之前惯用的以高失业率为代价来维持汇率的做法不再可行。这些动荡的因素大大削弱了各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与此同时,各国银行体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战争爆发、战后重建以及20世纪20年代金融业和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许多国家的银行业更加脆弱,银行危机一触即发。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弥漫着不稳定的预期并由此引发货币供给低位运行。

表1—1用6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来阐释方程(1)。表中前3个国家一直忠诚地实行金本位制,直到大萧条后才放弃金本位制,其中法国和波兰于1936年放弃,比利时1935年放弃。表中其他3个国家较早地放弃了金本位制:英国和瑞典1931年放弃,美国1933年放弃。关于放弃金本位制的认定标准,伯南克和詹姆斯在1991年合著的论文中明确,任何重大偏离金本位制的政策措施,如实施本币贬值或外汇管制等,都意味着放弃金本位制,本书遵循了这一认定方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重新拥有了管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但由于这些国家继续持有黄金储备并且设定了官方黄金价格,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仍可根据方程(1)计算出相关经济指标。

表1—1 1929—1936年6个国家货币供给决定因素

注:该表用6个国家的数据阐释了方程(1),并尽可能地选用了年末数据,数据来源详见本文附录。

其中:

M1=以该国本币计值的流通中的货币和票据加上商业银行存款,单位:百万美元;

BASE=以该国本币计值的流通中的货币和纸币加上商业银行准备金;

RES=以该国本币计值的国际储备(黄金加国外资产);

GOLD=以该国本币按官方黄金价格计值的黄金储备= PGOLD×QGOLD;

PGOLD=官方黄金价格(每克的本币价格),对于不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这只是一种法律上的虚拟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

QGOLD=黄金储备的实物量,单位:吨。

观察表1—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是否金本位制国家与M1货币供给是否下降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不过波兰是个例外,该国1932—1936年名义M1货币供给小幅增长;第二,M1/BASE大幅下降反映了银行危机,RES/GOLD急遽下降反映了汇率危机,1931年银行危机和汇率危机都最严重;第三,QGOLD增加的国家BASE/RES会降低,反映了黄金盈余国家对黄金采取冲销技术措施。

表中比利时的情况值得关注。大萧条初期黄金大量流入比利时,比利时因此受益颇多,但随后M1/BASE、RES/GOLD、BASE/RES等一系列比值大幅下滑导致比利时货币存量急剧减少。其中,M1/BASE比值下降反映了银行恐慌,RES/GOLD比值下降反映了外汇储备清偿能力下降,而BASE/RES比值下降,早期是比利时有意识地对流入的黄金进行冲销操作的结果,后期则是比利时试图保持汇率稳定、抵御投机性攻击的结果。与此类似,由于M1/BASE和RES/GOLD比值下滑,尽管法国的黄金储备增加了50%以上,但从1930年至1934年,法国的M1几乎没有任何增长。表中另一个金本位制国家波兰则因为黄金储备外流而发生了货币紧缩。

从表1—1还可以看出黄金流动方向,黄金从金本位制国家大量流出,主要流向实施货币贬值或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从1933年开始,英国、瑞典和美国都经历了大量黄金流入时期。这一看似反常的情况反映出,相对于金本位制国家明显高估的货币,投机者对已经贬值的货币更有信心。黄金从金本位制国家流失成为压垮金本位制的最后一根稻草。

汇率制度选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都出现了国内货币存量意外大幅降低的情况。特别是1931年以后,金本位制国家货币存量急剧减少,这自然有宏观经济状况恶化的影响,但实际上,这些国家货币存量下降并不是对产出变化的反应,更主要的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汇率危机所引发的非连续性变动。而金融危机和汇率危机的根源,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动荡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金本位制制度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货币冲击因素是影响产出的重要外生变量,这表明货币冲击是引发世界性大萧条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坚持金本位制国家与放弃金本位制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货币因素在大萧条中所发挥的作用。虽然20世纪20年代末很多国家陆续恢复了金本位制,但到20世纪30年代,这些国家对金本位制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1931年危机之后,英镑集团成员国(即英国及其贸易伙伴国)很快放弃了金本位制;还有一些国家硬撑了几年,随后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如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1934年意大利放弃金本位制;而以法国为首的少数几个顽固的金本位制国家,直到1936年下半年才最终放弃金本位制。我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摆脱了货币升值的外部约束,从而比仍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更早、更快、更强劲地实现了经济复苏。

乔杜里和科钦1980年合著的论文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首次提出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与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巨大差别。在这篇极富创新思想的论文中,两位作者分析比较了3种类型国家的情况,即从未加入金本位制集团的西班牙、1931年9月英镑危机后退出金本位制集团的3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挪威、瑞典和芬兰)以及4个坚守金本位制的国家(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波兰)的经济状况。乔杜里和科钦研究发现,与西班牙和3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相比,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产出大幅减少,价格大幅下降。1985年,艾肯格林和萨克斯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分析研究了1929—1933年10个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和指标情况。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截至1935年,较早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经济已经基本从大萧条中复苏,而固守金本位制的国家产出和就业仍处于较低水平。伯南克和詹姆斯1991年的论文分析研究了24个国家的情况,其中绝大多数为工业化国家。1990年,坎帕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都印证了乔杜里和科钦的结论。

如果各国汇率制度是随机选择的,那么上述各项研究都充分说明,在大萧条时期,名义因素在决定实际产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实践中,一个国家是否放弃金本位制一定程度上是由其内生因素决定的,因此上述论文的研究结论也未必正确。也就是说,可能还有一些潜在因素影响了各国汇率制度选择,从而使各国经济表现迥异。但我们通过研究认为,上述论文的研究结论均成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艾肯格林(1992)等人已详细论证,大多数国家之所以做出保留或放弃金本位制的决定,主要是受其国内外政治因素和当时主流经济思想及哲学观点的影响。例如,法国之所以决定坚持金本位制,主要是因为法国希望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普恩加来稳定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同时竭力维护法国国内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当时法国主流的经济学观点认为,货币稳定、财政紧缩是解决大萧条问题最好的长效药,甚至法国共产党也认同这种观点。此外,法国坚守金本位制也是出于维护其民族自豪感的需要。[12]事实上,正如伯南克和詹姆斯1991年的研究所述,1931年无论是选择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还是决定坚守金本位制的国家,其1929—1930年的经济形势都非常相似。因此,不应将汇率制度选择简单地归结为宏观经济不同部门的差异性表现。

其次,如果一个国家是否放弃金本位制是由其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经济较弱的国家或遭受大萧条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会率先对本国货币实施贬值或放弃金本位制。而大萧条的事实表明,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会比坚守金本位制的国家更快速、更有力地恢复经济。这个反证法极具说服力,因此,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绝不仅仅是内生因素。而一个国家经济复苏情况与其是否尽早放弃金本位制的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表1—2和表1—3基于伯南克和詹姆斯1991年的研究,阐释了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表中的样本数据集与伯南克和詹姆斯运用的样本数据集基本一致。这两个表使用了26个国家13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年度数据,附录中列明了国家、数据来源和数据有效性。表1—2显示了样本国家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对数变化的年平均值,其中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以百分点计量,区分为采用金本位制和不实行金本位制两类国家子集进行研究。[13]表中报告了1930—1936年全部样本的平均值。由于1930年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1936年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因此只统计了1931—1935年两类国家子集的平均值。

表1—3分析了金本位制国家和非金本位制国家统计学数据的显著差异。表中带“a”的一行是表1—2中所列的各项宏观经济变量对常数项、年度时间虚拟变量和实行金本位制时间虚拟变量ONGOLD进行面板数据(panel-data)回归的结果。从国家和年份两个维度进行观测,变量ONGOLD表示该国一年中采用金本位制时间的比例,即实行金本位制的月数除以12。计量回归分析使用的是1931—1935年的样本数据,但即使加上1930年或1936年的数据,或减掉1931年的数据,结果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在每个系数估计值下面都给出了t值的绝对值,用以衡量不同组别的样本数据之间差异的统计显著性。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