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在自我》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内在自我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豆瓣评分:8.2

内容简介

   休·麦凯讲述了个体生命中一个最具探索性的问题——我到底是谁?通过分析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罗列出具体的案例,麦凯清晰地解释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的,他探索了我们的20个“藏身之处”:从上瘾到物质主义,从怀旧到受害者心理,这些机制将真我层层包裹,妨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也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当我们用爱解放真实的自我之后,我们会发现,生活的面目将完全不同。

作者简介

   休·麦凯(Hugh Mackay)是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有近60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历。他在社会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已被澳大利亚众多高校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并被选为新南威尔士皇家学会会员。2015年,他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休·麦凯现居住于堪培拉。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存在主义与本质主义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人类存在一个本质的自我(essential self)。自我究竟是内在的现实还是精神上的实在(essence),一直是哲学史上的争论焦点。这一话题在20世纪因存在主义者[1]而再度流行起来,他们认为“自我”仅仅是一种虚构的幻觉,用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的话说,“人类并没有本质(nature),人类仅拥有历史”。正如这句话所言,存在主义者认为,我们的存在,也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所做的事,便是“我们是谁”的总和。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所有内在的、心理层面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

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F.Skinner)也赞同存在主义者的观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关注于心灵(mind)和愿望(will)这样的概念,远不如对具体的行为展开细致的分析。他认为所有将内在心理现象引入人类行为研究的行为,都是“心灵主义”(mentalism)之流[2]

存在主义和行为主义风靡于人类历史的黑暗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当时弥漫着一种关于绝望的文化,它反映在萨特最著名的作品,如《存在与虚无》和《厌恶》中,以及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贝尔托·布莱希特的讽刺剧《阿吐罗·魏发迹记》和一批极度悲观的英国小说中[3]。正如弗朗茨·卡夫卡的《审判》所预言的那样,“无意义”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承认有某种人类本质存在,对这些作家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他们与唯心主义者及本质主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将人类本质的确存在的思想注入了整个西方思想当中。这是一种我们都可以为之奋斗的人道主义理想,一种除去我们的行为之外,还存在的内在、真实的自我。

尽管存在主义者和本质主义者坚称“意图”(intention)这样的概念毫无意义,但对于我们来说,当我们权衡采取某一行为的可能后果时,常常会感到内心的痛苦挣扎,这难道不是真的吗?

甚至当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或许是行为无法达到预期,我们取得的成效没有想象的多,又或者我们在此过程中扭曲了自己(就像乔治娅对迈克尔做的那样)。显然,此刻我们的行为跟我们内心感受到的“自我”发生了冲突。

存在主义者和本质主义者对“自我”的研究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他们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何为人”的理解。如果你愿意相信,除了别人通过你的行为看到的“存在的你”,还有“本质的你”“真实的你”“内在的你”,那么就继续读下去。

当我们谈及本书的核心问题,即你如何逃避自我,又是为什么逃避自我,“逃避自我的存在”这个概念其实无关紧要。确实有些人想要否认过去的经历并改写它们,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想要逃避的是我们内在本质的东西。

在我们开始这个东西之前,我们需要区分真实(或本质)的自我和“

我们的“个人身份”源于社会建构

身份认同(identity)即意味着个体间的差异。正如这个词语本身,它指的是我们如何通过个人身份认出(identify)彼此、如何辨别自己和他人。我们的本质自我基于共同的人性,因此我们会和别人有一些非常相似的品行,但我们通过与别人在外表、谈吐、行为、理念、观点、个人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和区别,以及对自己个性的强调,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如果我们永远一个人待着,不与外界接触,我们便始终能感受到真实自我的存在,也就是内在的自我,此时我们就没有身份认同的需求。

澳大利亚社会研究学者理查德·埃克斯利(Richard Eckersley)用一种创新性的方式解释了通过社会建构的个人身份认同。这种解释基于对原子的科学解释,即原子更像是一团模糊的电荷团,而不是内有电子绕核运动的固体颗粒。通过类比,埃克斯利思索道,“如果我们不把自我视为一个个的物理实体,而是各种关系力场作用形成的团状物”,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何为个人身份认同。这种自我是由我们的各种社会关系构建的……有的密切,也有的疏远。

你无法对着镜子或者凭想象找到你的这种身份,它基于你的社会背景:你的父母或其他爱你的人、你的家庭、你的孩子(如果有)、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队友、你的邻居……那些曾跟你待在一起,并接纳你为团体一分子的人。思考一下你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你的个人经历、你对于周遭世界的影响,这些都是构成你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正如同“国家身份”(national identity)的概念离开其他国家便毫无意义(法国人需要通过与比利时人、德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英国人的区别,来赋予“法国人”这个词语意义),个人在定义自己的身份时,也需要其他个体作为参照物。

这种身份通常只是一种表象,即我接纳我所处的环境和我所处的位置要求我应该做到的事,我于此发展出某种特定的人格、塑造出某种形象。这些都是关于我身份的一部分,却可能跟我的内在本质相差甚远。正如美国乡村歌手多莉·帕顿(Dolly Parton)所说:“我不介意别人叫我‘金发傻妞’,我知道我并不傻,也并不金光灿灿。”

日本文化已正式认可人们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表现出的不同面孔,日语中的“本音”(honne,意为真心)指我们的私人想法和情感,也就是我们真正的自我;“建前”(tatemae,意为场面、表面)指我们为了融入社会而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面孔[4]。由于日本人口密度大,日本社会格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礼节和尊重。有时,“建前”甚至要求人们说谎,以防人们表达出真实感受,从而引发冲突。

西方人或许认为这种行为是在“装腔作势”,甚至是虚伪,但日本社会一直坚持着这种传统礼节,以防止个人主义和竞争性的风气崛起,导致社会分裂。这并不是否定或者压抑自我:在日本文化中,了解人的真实内在,也就是“本音”,对于心理健康与人格完整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其他内容。

露西的应对策略

我的父母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离婚了,随后我和我弟弟布拉德经历了一段不稳定的时期。我妈妈追寻着她的新生活,带着我们不停地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没有打算安定下来。因此,我和我弟弟在四年内换了六所不同的学校。

在最初去的几所学校里,我被扣上了“怪异”的帽子而遭到了嘲笑和欺凌,这主要是因为我的口音,其他女生觉得我的口音矫情、做作,之后我很快便学会了适应。如果需要,我能轻易地让自己的讲话方式变得更粗犷,或者更柔和,甚至更优雅,或者更冷漠,或者更老练或更庸俗。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为了融入新团体,我的穿着打扮也不一样。在某一所学校里,我甚至染了粉红色的头发(我妈妈很喜欢,她喜欢嬉皮士)。

确切地说,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想要得到某个团体的接纳,尽管我妈妈就是这么认为的。这样做更像是探索如何天衣无缝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点像是故意保持低调,我觉得我想要避免不必要的关注。

甚至在当时,我就能意识到我戴着很多不同的面具,并且为自己随意切换面具的能力而感到骄傲。我知道我只是在扮演某个角色,并且常常思索有多少女孩也像我一样。这不过是你为了融入某个小团体所要做的事。偶尔我也会跟一些姑娘交心,此时她们看起来会有些不同——总的来说,这种情况下她们对我会比对别的朋友更好,这有点奇怪。回忆起来,我敢诚实地说我从未忘记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当我在做某些事情时,我能清楚地意识到那并非真实的我,但是这么假装是很痛苦的。

我还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我跟父母的关系,对着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样子。在他们不欢而散之后,我不确定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是不是一个自我保护策略,把我受到的情感伤害降到最低,或者说我仅仅是想用不同的方式取悦他们两个。这听起来很可悲,但我当时认为,为了维持某种平和的关系,无论我跟他们两个哪一个在一起时,都需要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女儿。但他们想要的女儿是截然不同的——我妈妈想让我像她一样,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爸爸却想要我像他那样,成为一个勤奋、保守的成功人士。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他们对我不同的期望,以及他们跟我保持关系的不同方式,不过是他们之间巨大鸿沟的表现之一。

我有时会想,如果他们没有离婚我会怎么样。我应该不会变成两个版本的我,来取悦他们每一个人。这就好像在学校一样:一直以来,我都确信我心里存在一个真实的、私密的“露西”,也就是“内在的露西”,她不会因为我所有的伪装而改变。我的父母看不见那个真实的自我,我猜他们也不知道那个阶段真实的我是谁。仔细想想,这太可悲了,对我们都是如此。如果一切没有发生,我或许能充满自信地做自己,但看样子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对他们很防备。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经历过几段失败的感情,但当我遇到杰克时,我生出了一种巨大的感激之情——我终于能对某个人展示真实的自我了。我甚至能够对他坦白这些年来我隐藏自我的挣扎:当时我担心朋友的嘲笑和父母的失望,会贬抑或伤害到内在的、真实的自我。

回顾过去,我弟弟布拉德在这方面的应对策略与我完全不同。虽然他也跟我一样,会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但他似乎更容易适应这个过程。就好像每一个新的身份对他来说都是真实的自我,他似乎也从来没有因为隐藏真实的自我而烦恼过。有一次我试图跟他讨论“内在的露西”以及相关的烦恼时,他好像并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或许是因为那时他太年轻了。但他看起来能从容应对一切,好像根本不需要努力。布拉德像一个变色龙,而我更像是魔术师,一个接一个地耍着把戏。现在我们再也没有讨论过这个话题,他依旧像过去一样热切。我不确定布拉德知不知道什么是痛苦,至少现在不知道。他依旧愿意主动融入跟他一起玩的人,但那不像伪装——或许仅仅是因为他比我更外向。他一定比我更受欢迎。

布拉德听起来像是很满意自己的身份随环境不断变化的感觉,这种身份完全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而露西相反,她虽然满足了塑造身份所需的社会要求,但她在很小的年纪便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在本质与那些不断变化的身份截然不同。

我们想要与他人不同,同时也想要通过所属的群体来定义(至少一部分的)自我,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了。我们想要通过群体定义自我,是因为我们的个人身份认同感严重依赖于我们对团体精神、团体态度的契合。各种各样的身份能加深我们对每个人的认识,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这一点是必然的。本质自我的概念并不与身份的概念冲突——前者仅说明,我们不仅是社会动物,因为我们有独特的内在,我们同样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