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作者:(美)高夫,(美)托马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父母在控制情绪的同时,也应当学会如何应对棘手的场面(当然有时候也完全可以无为而治)。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位妈妈,14岁的儿子正在上初中,有两次在她面前极为不讲道理。这位妈妈管教儿子的方式让我非常欣赏和敬佩。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早上醒来以后,儿子就一副气呼呼的样子,不过这在同龄的男孩子中也算正常。这位妈妈把头伸进儿子的卧室,提醒他说,叫他起床已经叫了四次,再不起来的话,半个小时以后家里其他人就走了,到时就不管他了。男孩儿没好气地应了两声,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看到面前的早餐后,又开始恶狠狠地对母亲说话。看着面前满腹牢骚的儿子,这位妈妈警告他说,如果他再这样出言不逊,就把他一个人丢在家里,让他一个人走路去上学。听了这话,男孩儿暂时收敛了一下,不过也只是表面上未发作,心里肯定越来越生气了。 上学的路上,坐在后座上的男孩儿开始发飙了。先是去惹一旁的妹妹,然后又冲着正在开车的妈妈大呼小叫,言语非常无礼。妈妈告诉他,今天出门自己特地没换衣服,因为吃中饭之前还要去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所以等会儿还要回家一趟收拾妥当后再出来。下面是她对儿子说的原话:“我告诉你,我现在还穿着睡衣睡裤呢。我警告你啊,你要是再敢对其他人不尊重,我保证一定会跟你下车,陪你走进学校,去找你的棒球教练,跟他说下午你不用参加训练了。为什么?因为打棒球属于课外活动,是对你的一种奖励,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对家人不尊重,那我们就收回这个奖励。” 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一想到身穿睡衣睡裤的母亲要陪自己走进教学楼,还要找教练谈话,男孩儿态度立刻软了下来。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早上,男孩儿一觉醒来,浑身上下又不对劲了,简直就是《人体异形》的续集。不过,每次他发脾气都是趁着爸爸上早班不在家,一起床就开始对妈妈颐指气使,要这要那,一副不得了的样子,严重破坏了家中的和谐气氛。那天早上,他突然向大家宣布说,今天不想上学了,而且谁也别想劝他。妈妈立即回答他:“你说得对,我可不能强迫你去上学;你要真是生病了的话,我就打电话给学校请病假,否则我就报告老师你没生病,是无故旷课,让他们给你记一笔,算你逃学。” 男孩儿毫不示弱,立马自作聪明地质问妈妈:“你不会连自己的儿子都要举报吧?”“如果你做的事情违反了规定,我当然会举报你。”妈妈回答说,一边拿起电话。男孩儿开始耍起横来,想一把抢过电话,妈妈于是伸出手去抓他的胳膊,一不小心却抓破了他的手。这下可不得了了,男孩儿像给弹簧刀刺中了一般,痛苦地扭动起身体来,一边还大声地嚎叫着:“我要报警,让警察来抓你!我要告诉他们,说你故意伤害我。” 说着,男孩儿跑过去抓起电话,开始拨打911。这一刻,他妈妈真想上去把电话抢过来,好好揍儿子一顿,不过转念一想,刚才不就是因为抢电话,才引发了儿子大吵大闹吗?于是,她强压住怒气对儿子说:“你打吧,打电话好了,我正想找人帮忙呢。” 男孩儿一边尖叫,一边回答完接线员的问题,随后用力挂了电话。结果可想而知,男孩儿的歇斯底里引起了警察注意,不到10分钟,警局就派人上门来了解情况。男孩儿上前为警官开了门,后者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没想到男孩儿立即回答说:“不用,没什么事。”听到这话,妈妈走上前来对警察说:“是的,警官,我们确实需要您帮助。” 听到妈妈说这话,男孩儿慌了,一副快尿裤子的模样。妈妈请警官进了屋,当着儿子的面把整件事复述了一遍,请求警官帮忙解决。听完她的解释,警察马上意识到这位母亲其实非常聪明,是个用心良苦的好妈妈,于是对男孩儿说道:“来,小伙子,坐下来我们谈谈。” 接下来,警察开始训斥男孩儿,告诉他说,像他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哪怕是拒绝做家庭作业,爸爸妈妈也可以选择报警,让警察出面修理他。男孩儿听着便哭了起来,一旁的妈妈悠然自得地泡上了第二杯咖啡。 当你情绪激动,感觉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冷静下来思考下一步的决定时,最好看看有什么地方适合好好思考呢?什么事情值得暂时分心呢? 让生活节奏充满创意 大家还记得,第一章里我曾邀请家长们做一个“时间—活动评估”。这件工作可以帮助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集体从事了哪些活动,以及每项活动上分配了多少时间。此外,这么做的关键目的是检查一下,成员们所从事的活动是否与家庭这个整体所设定的目标或者追求的核心价值相一致。这种评估行为往往能产生一些令人惊奇的效果。我就特别欣赏这样的家庭,和我聊天时,家长们会谈起自己曾经做出的类似尝试,说自己如何采取机智而富有创意的办法来调整一家人的生活节奏。其中就有这样一家人,以前每年他们都利用春假出去旅游,现在却把活动改成了待在家里,寻找机会参加一些社区服务项目。具体说来,他们把假期切分成了两天一组,其中一天到城里的某个地方考察,另外一天则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工活动;至于孩子们,每一个都积极参与其中,还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另外一户家庭的做法则是从每个赛季中抽取一个周六,每位家庭成员牺牲一次参加比赛的机会,转而去做志愿者。这样做的意义很显著,因为它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即父母一方面很重视子女们所拥有的体育运动和课外锻炼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完全愿意定期地做出牺牲,让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服务工作。随着孩子们年龄日渐增长,缺席体育比赛意味着更大的损失,但是既然做出了承诺,这个家庭就会坚持不懈,把它视作成员们始终坚守的家庭事业来追求。 还有一个家庭,我也打过交道,他们取消了所有的旅游活动。这家人有两个子女。有一天他们突然认识到,一家人在周末其实是聚少离多,在其他城市的酒店里待的时间多过在家里,而且很多时候即使团聚,也不是他们一家人,而是和其他家庭在一起。尽管家中两个孩子颇有运动天赋,而且父母也知道,如果缩小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势必会牺牲掉一些宝贵的机会,但是最终这对夫妇还是做出抉择,只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娱乐性的团队和学校的体育活动。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工作和机遇置于情感之上,认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绩比参与更重要。现在的人相互共处的机会越来越少,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越来越难得,若要人们放慢脚步、联络感情,可谓是难上加难,更不要说维持一段简单而纯净的记忆了。 让每个家庭成员想象一下心目中最理想的礼拜天,在纸上写下来,将纸头扔进一顶帽子里,收集完毕以后,依次念一下每个人的描述,大家一起讨论这些想法,然后拿出决定来。 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 这里还有一点要强调,就是掌握好帮助的分寸。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各种帮助—情感上的、人际关系上的、生理上的、信仰上的、学习上的,等等。通过调查和了解,父母可以明确孩子在哪些方面更加需要帮助。不过,问题的关键是帮助多少。父母应该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一定量的帮助,原则是不能干扰孩子的成长。 通常情况下,家长们会在女儿遇到人际关系上的难题时急于插手,为女儿解决问题,却从而走入误区。这些难题往往包括:遭到朋友的背弃、男朋友突然脾气古怪、受到众人排挤,等等。遇到此类问题时,父母往往会出面干涉,对女儿说“你应该跟她说……”“下次你就……”或者“别让她……”父母能陪伴女儿、倾听她的诉说,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主动提出了建议,就会给女儿一种暗示,让女儿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不够聪明、不够强壮或者缺乏创意,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 有些男孩子在学习上需要特别的帮助。当前,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体制强调的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往往要求学生静下来听从教导,而这恰恰不是男孩子的强项。学校教育对于男孩子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如果一个男孩学习比较吃力或者跟不上,父母千万不要急于下结论。许多父母在无意识或出于好心的情况下,往往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儿子觉得,要是父母不能长期给予帮助甚至进行干预,那么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典型的包办型父母就是在儿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在桌子旁边逗留徘徊,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告诉儿子:“你这孩子既不聪明,做事又没有头绪和方法,而且也不自觉,没法独立完成作业。”其实,更为理想的做法是离孩子远一点儿,让他自己完成作业,父母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做饭、算账单、回电子邮件,等等),这样,万一孩子有哪个地方卡壳了,父母也可以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提供帮助。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不要代劳或者敦促完成作业,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自理能力强的学习者。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不少头脑非常聪明或智商极高的男孩子,他们本来可以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代表所有毕业生致辞,也可以成长为杰出的学者,可就是因为成不了独立的学习者,他们在学校里只待了一两个学期便想方设法地辍学了。有些孩子就是这样,总是有大人在一旁监督,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上网查收老师布置的作业,协助他们完成作业,敦促、指导他们完成任务。这些孩子对于怎样独立学习毫无概念,结果上了大学以后,便很难应付大学里的学习环境了。 还有一点也尤其重要,就是明确在孩子成长的哪个阶段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叠衣服、准备午餐、自己去给汽车上保险、管好自己的零花钱,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培养的。 父母可以问孩子两个巧妙的问题: 你是怎么想的呢? 遇到这事你会怎么办? 父母要分小步走,把成长的权利交还给孩子,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创造力和韧性,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 (戴维)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男孩子,他需要;女孩子,她需要。”这些是我们在准备“养儿育女”亲子课堂时写下的几点提纲。在讲授子女成长这一课时,戴维和赛西轮流上台,讲解男孩和女孩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分析他们在不同阶段有何特点、有何需求。 戴维和赛西讲课的时候,我一般是在旁边观察,觉得他俩和电视上主持亲子访谈节目的奥斯蒙兄妹有点儿像,只不过身上少了那些亮片,穿的也不是带大翻领的白色西服罢了。我一边观察他俩,一边观察台下的家长们。其中一些父母在本子上使劲记着笔记,也有一些追求高科技时尚的在使用iPad记录,还有几个父母,看起来好像是在往手机里输入听到的内容,但其实是在发短信或上“脸谱网”(Facebook)。此外还有一些父母,他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出神。很明显,最后这类父母的注意力已经不在“男孩子,他需要”上了,他们脑子里想的是“那时候我,我需要的是”。每次上亲子课时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也可能发生。女儿可能简单说了句什么,然后一刹那,父母就被带回了童年时代,思绪已经不在女儿的言语上,耳边响起的是母亲说话的声音—挑剔、苛刻、羞辱。然后接下来,父母便似乎不再是父母,仿佛摇身一变,成了小时候的模样,说起话来不再像个成年人,而是活像一个10岁或14岁的孩子一般。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家长们似乎回到了过去,因为当前的一件琐事,心中的某种情感被激活,思绪进入了过去的某个地方,并且在这个时间点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滞状态。 停滞不前的家长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若干个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在人的成长道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标志性的里程碑。比如说,婴儿学会了让视线跟随某个移动的物体,5岁的小孩学会了独立穿衣服和脱衣服,青春期对于女孩子来说一般是从11岁开始,男孩子则往往要到13岁才进入这个阶段。 然而,在正常发育的道路上,某些孩子可能会突然停下来无法前进。比如说,某个孩子遭受了语言或身体上的家庭暴力,生理上或情感上受到忽视,生过大病或经历过某种打击,这个孩子的正常发育就会被阻断,从而停步不前。孩子的身体会继续成长,但他的情感成长却会在这一特定时期停滞下来。如此一来,一位40岁的父亲在其性格中可能存在某种特质,这种特质与14岁的男孩很相似;一位70岁的奶奶有时候做出的行为或表现出的情绪会跟一个7岁的小女孩差不多,因为正是在7岁那一年,这位奶奶遭受过身体上的家暴。从本质上讲,停滞不前意味着幼时的某种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与这种经验相关联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就可能在当前被激活。对于经历过这种停滞不前的成年人来说,为人父母非常可能激活过去的生活经验。 下面这些话来自于我们曾经辅导过的一些孩子: “我爸爸没注意我,也不跟我说话。他妈妈死的时候他才11岁呢。” “我妈妈不大会带孩子。让她说一句‘我爱你’或者拥抱我一下,她就会觉得很难为情。我想大概是因为她自己的妈妈就是个很挑剔的人,反正妈妈有时候挺恨她自己的。” “我爸妈从来不会缺席篮球赛,他们对我参加的活动很投入,还给我挺多压力。我知道自己应该感激爸妈,可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不用打篮球,去小溪边玩会儿该多好啊。但是爸妈就只有我一个,小时候他们的父母可是没付出过这么多。” “我爸爸说我应该自己做饭,”(说这话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她看着我,一脸的疑惑)“可是我不会做。爸爸说他太累了,做不了,而且要学做饭的话也太老了。” “有时候我爸爸发火了,冲着我嚷嚷。他没打过我,不过我觉得他做得出来的。爸爸说过,他发火是因为我惹恼他了,我做的事情好蠢。” 这些来接受辅导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还沉浸在以往的岁月中,过去那些未被满足的种种需求以及所受过的伤害,都还在纠缠着他们。由于受过冷落、遭遇过家暴或经历过痛苦,这些父母在成长的道路上突然停滞了下来,所以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与其说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不如说是在治疗过去留下来的伤痕。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的母亲,有的孩子和整天情绪低落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总是遭到他人排斥而交不到朋友。有一天,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做了父母,每当下一代冲他们大声嚷嚷的时候,过去的记忆立刻被唤醒,于是他们本能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不大会顾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女儿的同学没有邀请她去过夜,父母知道了就小题大做,觉得是自己受到了冷遇而不是女儿。为人父母的过程往往会激活或唤醒自己过去生活中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曾经遭受的伤害,而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做家长的就会跟一个孩子似的,带着孩子的眼光、感情和思维方式去为人处世。 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 幼年时代,我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过满足?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像个小孩子或青少年? 如果有,该如何描述这种行为? 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的时候,是哪些因素触发了幼年的记忆? 有时,要把孩提时代的往事抛之脑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遭受冷落和伤害的经历,都有被抛弃、被忽视的记忆,这些东西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刻痕。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许遗失了某个重要的里程碑,漏掉了整个发育的阶段。 可是该怎么做呢?怎样做才能忘却自己成长道路上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中的一些父母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设法补偿。他们实际上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所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时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地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们的。父母下意识地认为,如果采取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保护孩子(甚至包括父母自己)免受潜在的伤害。这些教育方式催生出了5种特别的家长类型,他们是:彼得·潘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潮人式家长、copy型家长以及无痛型家长。 彼得·潘式家长 特点:不愿长大。彼得·潘是一个典型的长不大的孩子,在他的周围有仙女、海盗,还有代表亲吻的顶针;彼得·潘生活在一个想象和冒险的世界里,而创造这个世界的作家—杰·姆·巴里正是这样一位男性。在他的生命中,童年的一些经历缠住了他的脚步,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停滞下来。巴里的兄弟不幸夭折后,他的母亲悲痛不已,为了哄母亲开心,幼年的巴里每天念书给她听,用自己的想象编织出一个又一个故事,帮助母亲排解心中的苦痛。巴里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母亲的悲伤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都在挣扎,试图摆脱童年时代因为失去亲人和经受打击而笼罩在自己身上的巨大阴影,”作家D.H.劳伦斯曾经写道。巴里自己也曾经在书中说道:“孩提时代我最怕的,莫过于日渐逼近的那一刻。在那一刻,我自己也必须放弃游戏,可之后我该怎么办呢?没有任何头绪。所以我觉得自己必须在私底下将游戏进行到底。” 彼得·潘长大成人后会是什么样的呢?出版界已有几本书专门讨论这一话题。据说将来会有学者对彼得·潘式的心理进行精神诊断,把类似的性格问题命名为“彼得·潘综合症”。患上此症的人有一些共性:他们不愿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事或任何人做出承诺。一句话,彼得潘式的人物不愿长大,或者说,一辈子也长不大。 这种性格如果出现在父母身上会是什么样子呢?乍一看,彼得·潘式的家长很能找乐子,会千方百计让周围的世界变得好玩,希望别人热爱自己,喜欢大家跟自己一起享受快乐时光。但是,欢乐一旦散尽,意犹未尽的他们就会顿感绝望,孤寂感很快就会笼罩下来。 药方:勇敢。故事中的彼得·潘可以战胜海盗,和野蛮的印第安人交朋友,但对温迪以及任何正经的人和事却倍感恐惧。同样,彼得潘式的父母在大胆尝试新事物、带领孩子参加野外探险的时候可以表现得勇气十足,但是勇于冒险和勇敢却是两回事。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拥有足够勇气、长大成人的家长,而不仅仅是一个彼得·潘式的玩伴而已。不论时间地点都能制造欢乐,这样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喜欢自己,却不能让孩子在长远的将来敬重自己,因为只有讲分寸、守规矩才会给孩子安全感。孩子们需要父母划清界线,如果做错了事情,父母就应该管教孩子;孩子们也需要交谈,就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与父母交流,例如青春期和性的话题。父母只有让孩子知道,一切均在掌控之中,孩子才会觉得安全,父母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气会让孩子充满信心。有勇气就有信心,长大成人正是这类父母的终极冒险。 直升机式家长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