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叶子婷 章羽 刘希

7.8(21人评价)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女日常生活》是城市化、性与南半球——改造知研究目上海团队目研究成果,包括上海工人新村的六位女性、三母女的口述访谈,以及期四周线线下混合行的日工作坊,通参与式田野察,探社会主下的城市展与家庭社区角的性别议题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在工人新村里“互动互助” 计迎春 上海大学教授 四年中,三个居住在上海和苏州的中产知识女性,先后离开自己写作的那一个房间,走进上海工人新村里的一间间老“公房”,那里承载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和梦想,那里住着一些平凡的上海女性,她们平凡犹如申城遍地可见的白玉兰,美丽、坚韧,饱经沧桑却又默默守护在这个城市繁忙的路边、里弄的角落。她们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婆婆、妈妈、姐姐,是失独的母亲、外嫁的媳妇、逃离包办婚姻的勇敢女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奉献余热的癌症康复者、躲进小屋的尼特(NEET)一族……这是她们和她们的故事,在这里她们和她们相遇,这是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共同书写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女性的生命历程和生活日记,在这里一本纪实和研究并重的新型学术创作出现了。 叶子婷博士作为“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妇女”研究负责人,在2017年开始了一个探究上海市工人新村基层女性生活的项目。这个项目隶属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Linda Peake教授领导的一个关于南半球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由一个四十余人的跨国团队承担,主要关注南半球的八个城市:上海、德里、孟买、乔治城、开罗、科恰班巴、伊巴丹和拉姆安拉。当然,上海的基层女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是一座更为巨大的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的速度更为迅猛;同时,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这些上海女性的生命历程里,深深地铭刻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烙印。 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在叶博士的带领下,上海团队对当地某工人新村的二十位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十三位女性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并有三对基层母女进行了深度口述史访谈。2020年的5月,因疫情无法回国的叶博士邀请章羽博士加入研究团队,以线上方式为工人新村的研究参与女性们举办历时一个月的“写作工作坊”,由这些女性自己执笔记述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邻里相助、居委会互动等。得知叶、章两位博士计划将日记编印成册,作为礼物送给她们,工人新村的阿姨和姐姐们震惊了,她们的眼睛倏地亮了。她们无法抑制的感情,穿透了阻隔重洋的屏幕,也击中了两位博士的内心。一个更为革命性的想法产生了,那就是为新村的女性们出一本书。2020年夏天,叶博士和章博士找到一直关注基层女性的刘希博士,几位生产知识的女性一拍即合。三位老师连同学生助理徐洁同学,四个知识女性、六位新村居民,也是本书的海上凡花,由此开启充满了欢笑和泪水、心连心、互助互动的学术生活之路。 大概一个月前,三位老师先后和我提起写序言的事情。巧的是,我自己的一位学生也深度参与过这个互助互动的学术研究,名字也在书里出现,还向我提及研究团队为新村女性举办的艺术展览。忙完期末论文批改和两个线上线下的学术会议,上完开学第一课,我终于坐下来,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全书。冬夜冷白的灯光,透过历史泛黄的纸背,女主人公们就如大地上一星一点的平凡花朵,从上海的社会主义工人新村的小单间里,鲜活地走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初期的激情和澎湃,世纪之交的迷茫和挣扎,时至今日的一地鸡毛,历历在目。然而这些平凡的海上之花,她们在自己困顿的世界里努力生存,默默承受,为下一代点燃希望的种子,为邻里传递温暖的力量。在她们匮乏的物质世界里,她们慷慨地展示何谓生活的智慧、何谓生存的坚韧、何谓生命的价值。 要展示这样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研究者的客观、冷静和片段式的访谈显然力有不逮。可喜的是,三位研究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研究方式,口述史、观察法、深度访谈;并且把新村女性作为参与者邀请到研究中来,她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相机去捕捉,用日记写作和照片日记,通过参与者沟通法,使得自己成为研究的主体。而我们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地冲破壁垒,试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联结,使用了“心连心”、“互助互动”的“情感调研”方式。在四年的研究过程中,她们还及时回馈参与者,她们创建了一个研究者和参与者共享的节日,“文化活动日”,还贴心地把研究者笔下的“文化工作坊”改成了新村参与者嘴里的“文化活动日”。一字之差,却联结了情感,连起了心和心,体现了“情感调研”的真谛所在。正如参加“文化活动日”的新村T婆婆所说,“这是我五年里最开心的日子”。 研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研究。突破界限,反思界限,修正界限。 做研究做这样子,蛮好。 2021年12月2日于上海西郊 赠言 向阳的花 陆天艳 上海羽瓦台美术馆馆长、书法家 那年见子婷,夏。我穿花卉纹旗袍,她穿收身小西装,裁剪精致,脚上却蹬着双大头靴子,显得风尘仆仆。只一照面,彼此就记住了对方,再一开口,是并不流利的中文,磕磕绊绊说明了来意,大体是要借场地为贫困收入的妇女举办绘画和摄影展。她眼神清澈如雪山,我没拒绝的理由,遂定了日子,她的团队麻溜溜地进场了……我向来只承办所谓专业的书画篆刻展,且多与颇有建树的艺术家们合作,而此次展出的是几近与艺术绝缘的人群,效果会怎样,我茫然无知,决定做个甩手掌柜。 转眼到了开幕,那天的羽瓦台来了很多女性观众,她们不着华服却拾掇得干净清爽。我随人流至展区,当满壁作品映入眼帘,心跳加快起来,浏览完一堵墙再一堵墙,驻足于最后一幅摄影作品前,我终于让眼泪肆意流了出来。 谁说逆境中不能开出向阳的花,当阳光照耀她们,她们亦可灿然回世界以绚烂。她们的血液亦可奔涌成河流,或湍急,或清浅,只一路欢唱着往前,遇上顽石阻碍也不回头,更不叹息哀怨。 展览过去几年了,忘却不了,如今子婷出书,嘱我写只言片语,我聊记当时观展心绪感悟,祝女性朋友们坚强快乐,在平凡的日子里获取不平凡的生活。 导论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是一本研究团队与妇女们共同创作的书,我们出版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听到上海基层家庭的故事,让困境中的妇女们可以“发声”,让她们的情感世界得以被发现及理解。 本书首先呈现了一部生活纪实,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妇女的生命历程和日记,了解这一群平凡又不凡的人。我们亦希望凭借此书提供一个研究实例,在冷漠的城市化空间中介绍一种“研之以情”的调研方法和有温度的学术思考,呼吁对困境妇女群体以及其他社会边缘群体有更多的社会关怀。 研究团队还希望凭借本书的出版回馈参与研究的妇女们,感激她们的热心参与,以及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支持。参与研究的妇女们包括失独老人、被家暴的妇女、大龄失业的妇女,以及患癌症妇女,她们面对不同的生活困难坚毅地应对,踏实地活着。本书是我们一份用文字筑成的小礼物,献给参与项目的妇女,也送给所有平凡而不凡的你们。 第一章 介绍: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我们是谁?我们研究什么?什么是“研之以情”? 本章的第一部分介绍有关工人新村妇女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在新中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参考苏联、日本等国家的工人住宿安排,1950年初在上海选址兴建大量的工人新村(Workers’ New Villages),通过单位分房的方式为工人提供住宿,支持工人的社会再生产,以提升国家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杨辰,2019年)。 经过七十年的历史变迁,昔日工人向往的住房类型(Housing typology)已变为当地居民眼中的“问题社区”,充斥着各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备受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其中包括房屋与楼宇结构日渐破旧、居民之间因居住环境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很多家庭中有独居老人、贫困户、大病户、大龄失业、失独等情况,需要居委会更多的支持和照顾。 通过实地调查(Fieldwork)的方式,本研究旨在记录和分析工人新村基层家庭中妇女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不同的应对方式。她们积极主动地在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改变和沟通,这是一个个微观的个体行动,但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的密切关联。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社会问题,但疫情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情境和契机,让我们通过写作工作坊细心观察她们的日常生活,去记录和探讨她们的情感世界。 一 研究目的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上海工人新村(Workers’ New Villages)里那些平凡的女性,关注她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生命故事。自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1950年代上海所面对的三百万人口住房问题,以及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政府决定在上海兴建大规模的工人新村,为国企工厂的工人们提供住所,同时亦在住房的空间设计中融入社会主义特色和集体生活精神,因此,工人新村被誉为社会主义遗产(Socialist legacy)(杨辰,2019年)。在工人新村里有住所和公共的活动空间,有居委会办公地点、小型的图书馆、派出所、医疗中心甚至图书馆等设施,为工人的生活提供各种福利与便利,其中还有特别为妇女同志设立的托儿服务,可以让妇女们安心地在工厂上班(Liang,2016年)。 在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工人新村作为富有特色的住宅类型经历了七十年的时光洗礼,这七十年记载了社会主义中国对工人的关怀,也记录了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工人新村的变迁(参看罗岗,2007年)。居住在工人新村的居民经历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并享受着集中住宅带来的生活便利,如周边交通配套公交车与地铁等,让居民可以方便地到达城市各处。然而,在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改造下,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让新村居民经历了各种生活上的挑战(参看李芸,2006年)。何深静教授曾指出,我国于1990年初的经济改革让适应巨变的人口晋升成为了城市中的富裕者(The urban rich),然而无法适应的人群则有可能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被落下,成为城市中的困难户(He,2007年)。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为了解城市化对基层家庭(Grassroots family)中困境妇女的挑战与影响,从2017年开始通过不同类型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妇女们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并通过与政策制定专家(Policy shaper)进行商讨对策与方案,以期改善居民们的生活。本书的内容建立在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年的研究基础上,并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所收集的数据而成。其中口述历史和日记写作工作坊,记录着上海工人新村的妇女们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生活上的新挑战与新压力。 这些挑战和压力是经济上、生活上的,也是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目前在有关疫情的研究中往往会忽略了基层妇女所承受的新挑战,因此本书的研究团队连同各国关注基层妇女的GenUrb研究组成员为选定的四个城市进行了日记写作研究,包括上海、德里、伊巴丹和科恰班巴。在上海,我们为上海工人新村的困境妇女们进行了为期28天的日记写作工作坊研究,让她们为自己的生活故事发声,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得以被看见。 二 研究问题 面对上海高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上海基层家庭中的困境妇女的日常生活发生了何种变化?我们观察到的三对母女亲密关系和情感沟通的变化与社会变迁有何关联?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新变化而她们如何应对?工人新村的家庭—社区“关系”网络和居委会机制对基层妇女有何支持作用?对未来城市社区管理、妇女发展有何启发?本书将提供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去探讨妇女们面对挑战时的选择和策略。 本书以“海上凡花”为命题,主要希望借机把这些女性习以为常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这些她们觉得平凡、琐碎甚至不值一谈的生活细节,反而可以让我们看到困境中妇女的勇敢、坚韧和乐观精神所绽放的光芒,普通质朴的花朵也有其美丽和芬芳。 其实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有着平凡的故事。愿本书能通过妇女们和研究团队的文字,让读者朋友对这个社会群体有一种“了解之同情”,让读者朋友和我们一起看见这些平凡的故事中的“不凡”:“凡”中之韧,“凡”中之力,“凡”中之爱,也借机回顾和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 三 研究内容 作为质性研究学者,我们反复思考哪些实用的研究方法能够让我们有效地深入基层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中探索与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本书定义基层人口中的困境群体:包括贫困户、受家暴的妇女、大龄失业者、失独家庭等。在城市化研究与宏观社会学研究中,她们往往是不被看见的(Invisible)群体,我们希望以我们的研究呈现这部分群体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她们的应对方式,引起学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从而为相关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政策。 本书的作者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的学者,我们撰写此书的目的是改善教学中只关注资料搜集与理论分析,而缺乏关怀弱势群体的现状,同时也希望为社会学特别是质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实践作出贡献。本书首先为广大读者记录了工人新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并提供了研究团队的反思,希望借此为质性研究初学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性别研究、城市研究、社区发展、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师生们提供教学实例。最后,我们也希望为人文社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提供一个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的案例。 我们尤其希望分享我们对城市基层与弱势社会群体的质性研究经验。在本书中,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譬如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还采用了新颖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照片日记(Photo-diary)、日记写作(Diary-writing)等,我们会以生动的案例为读者介绍多样的研究方法如何获取质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通过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的方法,本书对收集的质性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早在198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叙事分析是一种可用于考察妇女生活轨迹的质性访谈方法(Mishler,1986年;Riessman,1987年)。因为叙事(Narration)作为一种描叙和解说人类社会行为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个体在这世界上的体验与经历(Riessman,1987年)。叙述个人经验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聆听者可能会听不到对那些叙述者来说哪些是重要的事情(Riessman,1993年)。在调研采访中,也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共同的文化规范(Social norm),造成对同一个故事、同一种观点的理解不同,这是叙事分析的一种挑战。因此,女性研究学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1987年)指出对于采访妇女以了解其生活的叙事分析来说,这种“理解障碍”尤为重要,它反而会成为研究的起点。因为社会的多样性中,研究人员和受访妇女之间有着文化分歧,而女性研究学者一直在努力消除这些分歧(参看:Riessman,1987年;1993年)。本书希望首先深入体察基层妇女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对她们的叙事进行理解和分析。 另外,本书亦会详细介绍不同的质性资料,例如照片、日记等所需要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技巧。质性资料搜集的过程是可以很有趣的,也可以很有个性的,这取决于研究人员的能力与兴趣,也取决于研究的问题与内容。本书建议在采纳传统质性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加入创新且多样的质性研究的方法来补充与丰富质性数据,这是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 method)的好方法。三角互证法是实证研究的常用技巧,其内涵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来源指向相同的分析结论,那么研究结论就更为可信。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研究?——日记的质性研究理论和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章的第二部分介绍本项研究所采用的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概念(Concept)和理论(Theory),以及本书大纲和作者简介。 首先,研究人员采用口述历史和日记工作坊收集研究资料的质性研究方法,并为口述历史和日记写作相关的质性研究理论进行文献整理和综述。其次,本章将详述本研究所引用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完善的分析视角,以了解时代变迁下住房对基层家庭妇女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本书的老师们为了保护受访妇女们的身份,将用别名来替代她们的真实姓名,本书的实地研究地点也会用别名来替代。 四 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探索基层社群和困境妇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我们如何搜集重要的质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去理解和认识她们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境?我们可以运用怎样实用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去实现研究的目的?作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背景的研究人员,我们介绍团队对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家庭中困境妇女的研究实践,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探讨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 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与创新的质性研究方法有什么区别?本书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了传统的方法,例如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和口述史等(Oral history)。同时,我们亦会介绍一些非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研究人员刚进入实地考察(Fieldwork)时,很多时候会面临无法获得研究对象信任与支持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没有接触过实地调查或深度访谈的研究对象,他们很可能会对此产生抗拒心理。为了有效增进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间的沟通和信任,以及为研究项目提供支持,本书的研究人员采用了很多创新的质性研究方法(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包括“互动互助”(Interactive and Reciprocal)的方法和“心连心”(Heart-to-heart)以同理心来收取数据的方法。这些有趣的互助活动可以破除采访中的情感之冰,让研究对象能够主动参与,觉得“好玩”、“有趣”、“有用”,不会觉得自己在“被研究”或是“被调查”,这样建立了一条可以与研究对象交流互动的桥梁,也能产生丰富的质性数据。其次,本书建议研究人员充分尊重他们的研究对象,在研究之内和之外都有“关怀”,在研究过程中传递关怀、友爱与支持等正能量。最后,当研究对象体会到研究人员真诚的付出时,她们便会逐渐信任研究人员以及研究项目中的工作坊等活动。 由于疫情的原因,在2020年研究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法进行了为期四周28天的日记写作工作坊(Diary-writing workshop),通过日记写作的方式来获取质性数据(详见第六章)。本书建议读者们在采用传统或创新的研究方法前先了解你们的研究对象:她们属于什么样的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她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喜好是什么样的?她们抗拒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乐意接受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例如如果我们要对癌症妇女进行深度访谈,那么访谈设定的时间不可能长达数小时,我们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动和调整。又譬如在对贫困家庭进行研究时,如果研究人员计划安排家访(Home-visiting),这样的安排是否会对受访家庭带来心理压力?家访需要被访者对研究人员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时才会愿意“开门”,让研究人员进入她们的私人空间。同时,一旦家里的门开了,她们的家庭情况便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观察视线,居住环境的空间规模还有其他生活上的困难都显现了出来。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简陋的家居意味着“家丑不可外扬”,这也是她们并不愿意让研究人员走访的原因,此时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研究人员小心谨慎处理?本书会根据我们的研究经验提供建议,供质性研究初学者参考。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特点。历年来,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者会利用不同的质性研究方法去探究社会现象、文化与社会:比如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潘毅老师对女工的研究(Pun Ngai,1999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C. Cindy Fan教授对农民工的研究(Cindy Fan,1999年,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妇女学和历史学教授王政老师对于五四时期女性的口述历史访谈(王政,1999年),上海大学社会学家计迎春教授对单身女性的研究(计迎春,2015年)以及上海财经大学苏熠慧老师对家政工的研究(苏熠慧,2011年)。这些研究均富有关怀人民的精神,为社会上的女性发声,同时亦为她们的研究对象在学术领域,甚至社会上重新争取关注。 本书集中关注困境妇女,尤其以居住在上海工人新村的基层家庭中的妇女为案例(Case study)提供实证研究的方法建议。本书采用的质性研究的方法是“互动互助”的方式,希望能更深入地收集质性资料与质性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研究参与者受益于被研究的过程。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方式是单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被动的,因此受访对象很难投入研究项目中,更遑论对研究人员的信任。而我们设计的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活动把研究方法融入活动中,让受访对象能够主动参与的同时,也能产生丰富的质性数据。归根结底,本书的目的是要以我们对丰富的质性研究方法的探讨,协助研究者在面对研究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困难时寻找解决方法。 我们相信研究的意义除了是去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也包括为研究对象提供一定程度的回馈,而研究对象愿意付出时间和感情来参加我们的研究,也代表了她们愿意帮助我们,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互助”。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我们知道自己能够为基层家庭提供的实质帮助其实是远远不足的。从她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只是研究人员,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社工,更不是提供社会福利的政府人员,研究对象参与到一个研究项目或一个访谈时也有着她们的考量。因此,倘若她们愿意被研究,也意味着她们愿意以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帮助研究团队,这种想法让我们更感恩受访对象的信任和参与。因此,倘若能够提升研究方法,使其对研究对象而言是“好玩”、“有趣”、“有用”的话,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也能同时得以提升。 本书响应国家政策,利用人文关怀、回馈社会的理念关注新时代的文化扶贫政策。在过去四年中,研究人员一直在统筹和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扶贫工作坊,一方面用以收集质性数据,一方面为研究对象,就是阿姨们,提供一个集娱乐与学习为一体的文化互动交流的空间。这些文化活动,在我们研究团队的老师看来是一些质性研究方法的工作坊,而对阿姨妈妈们来说,我们用“工作坊”这个名字太学术了!她们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工作坊(Workshop)。经过商议,我们把“工作坊”这个名字改为“文化活动日”,阿姨们便“秒懂”了,也很投入地参与其中。而这些“文化活动日”对当地合作的政府工作单位来说,正好是文化扶贫的活动。人文的理念其实就是以“人”为中心,要关怀困境群体并为其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可以关怀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为他们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馈他们,让质性研究不再是单向的,即研究人员从研究对象中收取研究材料,而是可以互动、互惠(Reciprocal)的过程。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