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由》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副标题: 走出职场情绪困境的6个认知习惯
作者: 卢文建 / 彭振桓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帮助读者摆脱情绪失控的困扰、赢得优秀人生的励志书。我们人生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都是由情绪失控造成的,如果能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我们遇事就能保持更加清明的头脑,做出对自身更有利的选择。本书运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从各方面帮助读者消灭负面情绪、告别失控人生。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愿意看到什么,你就更容易看到什么。如同吸引力法则一样,当你关注美好时,一切美好的事物便会朝你加速前进。
这些年,我们见过的职场焦虑,实在是太多了。
焦虑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
说它好,是因为焦虑给了我们前进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会激发出前进的动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焦虑就好比是一个杠杆,让我们身处不安之中,从而获得提升。
但是很多时候,焦虑本身只是针对结果的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也解决不了问题,大部分时候只是徒增烦恼,不但让工作染上灰暗颜色,还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有些焦虑是人过分敏感,对于不存在的情况过分担忧,这是性格色彩的问题。但职场新人主要的焦虑,是面对局面力不从心、茫然无措。
中医上常常强调“治未病”,就是说在疾病还没发作的时候就开始行动。实际上,应对焦虑,我们也应该“治未病”。也就是说,当焦虑已经产生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做错了一些事情。
所以,面对职场的焦虑情绪,我们要考虑两件事:
第一,我的焦虑是否太过于夸张了?
第二,我应该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弥补所焦虑的局面呢?
关于年龄的焦虑,你只是缺一次对比
近几年,我发现了一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
明明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嘴里却频繁地开始感慨一个词——“老了”,可是当我们放眼一看说这话的人,却实在是年纪轻轻,甚至嗓音里的稚嫩还未全部褪去。这种事儿,我们不但常常在生活中遇到,有时候自己也会说这么一句吧。更极端的例子其实也有,我在“B站”上看到了一个弹幕,“13岁,感觉老了”,当时就惊掉了下巴。其他类似的情况也不罕见,大家总是标榜着自己老了……转念一想,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我们真的老了吗?
我之前是从事科研教育行业的,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官方表述里,有关“青年”的定义是这样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5周岁以下;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35周岁以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40周岁以下……
看了这些数据,你还觉得自己“老了”吗?
实事求是地讲,当我们步入三十岁后,身体的确会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告诉我们没以前那么“精力充沛、无所不能”了。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人的体能处于巅峰阶段。
那时候的自己,跑得快,跳得高,一身有使不完的力气,通宵唱KTV、彻夜打游戏都不在话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疯狂燃烧精力的事情,的确是渐渐“玩不起”了。
但这就是衰老吗?其实远远谈不上。人的身体总归是为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而设计的,那种极端化的透支做法,放在哪个年龄段都是不合宜的。如果我们从运动科学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职业体育项目里,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都是三十岁上下,但超过四十岁依旧活跃在高强度赛场上的球星也并不罕见。
其次,对衰老的感慨,其实也源自告别成长的失落感。
青少年时期的人们,身体和心智都在高速发育,不断前进,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长。而随着青春期的过去,成长速度变得缓慢。随之而来的生活也没有二十岁左右那般精彩和刺激。
当我们习惯了青春期的那种高歌猛进的日子后,突然换到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对眼前的缓和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开始老了”。
是的,当你逐渐告别往日的刺激和新奇,把注意力放在越来越多的琐碎事之后,你就难免觉得自己老了。
其实呢,这未必是前进的脚步放缓,只不过基数的体量越来越巨大罢了。说白了,人生只不过是从野蛮生长的模式,切换到精耕细作之中罢了,我们需要跳出主观的错觉,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在人生中的进步速度。
姑娘们说自己老了,可能还有对少女时代的一种惋惜,或者也是对于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的一种着急。坊间总是有一种看法——男性的魅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值”,而女性的魅力却会随之“贬值”。其实这种忧虑大可不必,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结婚的年纪本来就是逐步后推的。大量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越发达、医疗保障能力越完善,结婚的平均年龄就越大。男性也好,女性也罢,最大的魅力都是源自内外兼修。与其和自己的年纪过不去,倒不如花点功夫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内在美的人。当内在的积累到达了一定水准,你就会发现——岁月啊,其实完全不是事儿!我们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年龄而焦虑,给自己戴上枷锁,打算在职场里“混日子”——实际上,等着你们创造的辉煌,还多的是呢。
我们感慨自己“老”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找借口。刚刚脱离家庭、告别父母,工作的压力扑面而来,行走在满是竞争的社会里,这份辛苦可想而知。惰性是所有人的本能,有的人能够战胜惰性,有的人,就只能懒惰下去。虽然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曾经的热情和行动力却已消磨殆尽,想得太多又不肯动手去做,只能在那儿故作深沉地说自己老了。
实际上并非是你老了,而是懒了。说“老了”,只是给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并且有了这个借口之后,就可以继续碌碌无为下去,在本该努力奋进的年纪高挂免战牌,还要粉饰出一个与世无争的表象。
赴美求学这几年,美国西部老年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老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曾在篮球场上遇到一位叫萨姆的老大爷,快七十岁的人了,爆发力依旧优秀,爱和我们同场竞技争个高下。我清晰地记得,一天早上,他带着两位老伙计组队,把我们三个小伙打得落花流水。赛后他告诉我:“和你们打球,我从来不去想年龄,就是放开手脚往前冲。”
老大爷们还一身的激情呢,我们这大好的年华,满是青春,何谈衰老?
坚持还是放弃,其实就差一丁点
网络时代,“大牛人物”比比皆是,身边的成功榜样常常会让我们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并为之努力,但有些人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方向出了错、方法有问题,内心会变得沮丧,开始怀疑自己,最终放弃。
缺乏毅力,是损害职场竞争力的首要内部因素,很显然,毅力这件事,还是属于心理学范畴。
毅力是什么呢?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当它与人的期望、目标结合起来后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毅力是一个人敢不敢自信、会不会专注、是不是果断、能不能自制和可不可忍受挫折的关键。
虽然研究心理学不能单靠搜索引擎,但看完这段描述之后,我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因为毅力不仅仅是“坚持到底”这么简单。这里面,需要自信、专注、果断、自律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毅力是一个心理因素,对于毅力的培养可以分解成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培养毅力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何而战,那么这场战斗能打多久呢?我见过太多在迷茫中坚持的人,他们忍受着强烈的痛苦、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可是,却说不清楚自己的这份忍耐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毅力,是没价值的,也承受不住任何挫折。
第二,要有强烈的动机。为什么很多人减肥失败?
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着不同的解答,但从心理学这个层面来说,无非是动机不够强烈。如果说仅仅是为了穿一条过去的裙子,这个裙子值多少钱?又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好处?似乎并没有那么可观。反之,如果对追求的目标充满强烈的欲望,就相对容易培养并保持毅力。
第三,要有足够的自信。毅力的保持,需要自我肯定,而前面我们也讲过:自信心意味着相信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对结果将信将疑,那么我觉得还是算了吧,因为连你自己都在怀疑的事情,在遇到挫折时一定会很容易就放弃。我们没必要去坚持一件看上去没什么希望的事情,反之,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那么你的潜意识就会不停地来说服你,直至让你去坚持不懈地完成它。
第四,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计划的作用是把一个体量巨大的挑战,切割成一个个的你能力范围之内的小块。
我们要坚持的事情往往都是比较复杂的,这时候你需要花点时间将其分解,从而制定出一个清晰、可行的计划。哪怕这个计划并不完美,也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来。
最后,要找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奇迹是被逼出来的。这句话就点明了环境对人的激励作用。这里的“良好环境”,可以是富有朝气的办公室气氛,可以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斗兽场”。《孟子》里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曾写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这部分的末尾,我还是想强调一点:别把所有的指望都托付给外界,想要拥有毅力,你必须学会自我激励。
放弃的原因不仅仅是懒,还有“”。没有激励的坚持,是很难抵抗住外界压力的。
拖延症,立刻治!
实际上,很多焦虑就是拖延症导致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拖延症?
第一,要做的事情太多。
很多人认为拖延症是决心不够、习惯不好,但在这里我想给各位“拖延症患者”开脱一把——也许只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简单的一两件事,我们总是容易快速解决的,可是事情一旦多起来,情况就不同了。人会在复杂的待处理事件清单面前滋生一种心态:“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也就是说,繁重的任务反而会让人拖延。
第二,时间节点的不明确、选择太多。
很多事情是有时间节点的,比如高考,比如某一个项目演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通常都会有具体的日程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可能也想过逃避,但内心总归是被催促着的。可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没那么迫在眉睫的,比如说你打算考某个行业的资格证,这个考试每个月都有一次,那么好了,这个月拖到下个月,下个月下下个月……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旦自己有了选择时间节点的自主权,拖延症就开始滋生了。
第三,轻重缓急管理失能。
这其实是很多职场新人的通病。新人虽然足够积极向上,也很想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下做成一些事情,但难免会遇到很多事情同时找上门的情况,而新人常常“拎不清”到底哪些事情更重要,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眼前琐碎的小事情上。
第四,社交的入侵。
在学校期间,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想怎么安排计划就怎么安排,但工作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