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的力量》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自我关怀的力量》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作者: 克里斯廷·内夫

 

这本书讲了什么?

 

当你开始触动内心,或者内心被触动时,

 

你会发现它深不见底,混沌一团,浩瀚无边。

 

你会发现竟有如此多的温暖、仁慈以及空间。

 

——佩玛·秋卓

 

1.置身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对自己满意过呢?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体验到自身优于一般人的价值感,非常短促易逝;而些许的不足似乎就是一场失败。

 

2.正如我已经给出的定义,自我关怀包含了三个核心的成分。

 

第一,它需要善待自己,也就是说要以友爱的方式理解我们自己,而不是严厉地批评和指责。

 

第二,它需要认识到共通人性,感受到与他人之间在生命体验上的契合,而不是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隔离。

 

第三,它需要静观当下,即对我们的体验持以平衡的觉察,而不是忽视或者夸大我们的痛苦。为了达到真正的自我关怀,我们必须具备并且融合这些基本的元素。

3.我们都更容易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却忽略了自己!

 

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

 

4.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内夫博士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让每个人都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

 

5.本书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讲解与练习,帮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学会自我关怀,也就掌握了反转生活的力量。

 

奥丁读书小站,一个专业推荐各种书籍的公众号,推荐的这些书都绝对当得起你书架上的一席之地!总有些书是你一生中不想错过的!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停止过分责备自己为何如此之难

或许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何自我批评的倾向会如此之强。就像英国小说家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所言:“爱自己通常不求回报。”如果我们没能如实地陈述现实以便自我感觉优于他人,又如果我们被迫直面现实使自我形象大大受损,此时会发生什么呢?十有八九库伊拉·德·维尔(Cruella De Vil)和海德先生(Mr. Hyde)就会从阴影里浮现,无情地攻击不完美的自我。自我批评的语言则像一把尖刀割在身上。

大多数自我批评的想法都采用内心对话的形式,即不断地品评自己的经历。虽然内心对话非常残酷严厉,但由于不存在社会舆论的谴责,所以我们与自己的对话通常会以这种极端残忍的方式进行。“你是如此之胖,让人恶心!”“这简直愚蠢到家了!”“你是个失败者,难怪没人想要你。”这样的自虐到处可见。轻视一切(Floccinaucinihilipilicationn)可被定义为习惯认定事物没有价值,这个词也是英语里面最长的单词之一了。轻视一切之谜就像它的发音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还记得自我膨胀,那么自我批评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些,它也是一类确保为社会群体接纳的安全行为。即使领头犬会率先进食,那些被其恶声相向的狗只要露出肚皮仍能够获得食物。这些狗狗已经处于安全的位置,即使是在最底层。自我批评可充当屈从性行为,因为它让我们在假想的他人面前自贬身份,以满足假想的他人对我们的评判,并获得桌子上的面包屑作为奖赏。当我们被迫接受自身的失败时,只有默许内心法官对我们的负面评价才能使其息怒。

例如,想一想人们是怎样在他人面前自我批评的。“我穿这件衣服像头牛。”“我对于掌握电脑已经绝望了。”“就我所知,我的方向感最差了!”(我通常会跑到最差的路线上去,尤其是载朋友外出时,已经迷路无数次了。)其实这就好像我们在说:“我会先发制人,在你之前批评我自己。我已经意识到我有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和不够完美,所以你就不要再说难听话,告诉我已经知道的事了。希望你会对我抱有关怀之心,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让我觉得我并非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糟糕。”这种防御性的姿态源于我们不想被排斥和放弃的天生愿望,从最为基本的生存本能来说合情合理。

父母的角色

与我们的生存最息息相关的社会群体当属家人。儿童必须依赖父母所提供的食物、安全的环境、温暖的住处才能生存。他们本能地信任父母所揭示的外界事物的意义,相信父母会帮助他们应对可怕的新挑战,使他们远离伤害。儿童别无选择,必须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令人揪心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儿童提供温暖与支持,而是通过不断地批评试图控制他们的孩子。许多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当母亲或者父亲使用严厉的批评作为管教孩子的手段,让他们免生麻烦(“别傻了”或者“你会被车子撞翻的”),或者变得规矩时(“如果你继续考这么点儿分的话,就甭想上大学了”),孩子也会假定只有批评才是有用且必要的动机性工具。喜剧演员菲利斯·迪勒(Phyllis Diller)曾注意到,“我们在孩子的头十二个月教会他们走路和说话,再十二个月教会他们坐立和闭嘴”。已有研究显示,童年期由高度批评式的父母所抚养大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批评自己。

人们已经深深地内化了父辈的批评作风,也就是说,他们所听到的头脑中的贬低之词常常是父辈声音的回响——而这仍将代代相传。曾有一位男子告诉我:“我就是无法摆脱这个声音,我妈妈常会指责我,不管我做什么。说我吃饭像猪,做礼拜穿错衣服,还老看电视,无论什么事。‘你就从来没干成过一件事。’她曾反反复复地说这话。我恨她,发誓决不会以这种方式抚养孩子。讽刺的是,即使我对孩子而言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对我自己来说则是个十足的混蛋,我总是让自己身陷纠结中,比之我的母亲更甚。”具有批评式父母的人在早年的时候已习得他们自己有多差劲,以致没有权利接纳真实的自己。

批评式父母往往扮演着好警察与坏警察的双重角色,从而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他们期望的样子。坏警察惩罚那些不可取的行为,而好警察则奖励那些可取的行为。不过这会导致孩子的恐惧和不信任,他们很快就会明白,只有做到完美才值得被爱。但是人无完人,这些孩子会渐渐了解排斥和拒绝将不可避免。

尽管有关自我批评起源的研究都集中于父母身上,但实际情况是孩子生命中任何重要的他人(祖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教官)的不断批评,都会导致他们在随后的人生中体验到内心的恶魔。我有一个来自英格兰的朋友,叫肯尼斯(Kenneth),他对自己就非常苛刻。不管有多成功,他总是摆脱不了不称职和不安全感。在他讲了童年往事之后,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几乎我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告诉过我我有多衰。我的妹妹总是最差的那一个,即使这样她也曾向我吼道‘你让人恶心’,仅仅因为她觉得我喘气的声音大了些,就一直躲在被子里,直到我离开房间。我的母亲并没有维护过我,还让我向她道歉,好息事宁人。”

儿童对言语暴力的自然反应就是自我保护,而有时最为有效的防御手段就是“无短可揭”。换言之,儿童开始认为自我批评可以预防他们再犯错误,从而也规避了他人的批评,最起码可以让他人的批评显得多余从而减弱力道。当他人的言语攻击仅仅重复了你对自己所说的话时,伤害力就减弱了。

文化的角色

自我批评和无价值感的倾向还可以追溯到更大的文化框架下。生活于推崇独立自主和个体成功伦理的文化中,一个不利之处就是如果我们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就会体验到咎由自取的感觉。

当然,不只西方人会对自己做出严厉的评判。我们最近在美国、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台湾地区儒家伦理盛行,也认为自我批评是一种动机驱力。儒家文化的理想是修身克己,重要的是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在某些国家,佛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泰国,这些国家的人们更可能自我关怀。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跨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泰国民众自我关怀的得分最高,中国台湾地区最低,美国居于中间。尽管如此,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中,自我批评都与抑郁和生活不满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看起来,自我批评的影响具有普适性,尽管不同的文化对其扶持的程度有所不同。

到达终点的途径

如果我们看得更深入些,就会发现严厉的自我批评只不过是掩盖他物的一个幌子而已:控制欲。自我批评者的父母通常都过度控制子女,所以这些子女早期接受的信息也预示着自我控制的可能性。当父辈因孩子犯有过错而加以责罚的时候,儿童也会学到,他们要对自己的失败负责。其意义在于失败是个雷区,我们碰不得,而不完美则是我们能够也应该避免的。所以,如果我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难道不是吗?

这岂不是很好!就像电视节目《家有仙妻》(Bewitched)里面的萨曼莎(Samantha)一样,只需抽动鼻子略施咒语就行了,并且保证节食不会半途而废,重要工作不会出现纰漏,也不会因愤怒时的口不择言而后悔。但是,生活并非如此。事物总是复杂多变,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外部的环境或者我们所做出的反应。指望“如果”就好像指望天空由蓝变绿一样不切实际。

然而,自我批评的过程还有另一种方式来驱遣追求优越的愿望。我们的自我概念具有多面性,从而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认同自我的不同方面。当我们评判和攻讦自我的时候,我们身兼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双重角色。通过采择那一个手持鞭子的角色,以及这一个躺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角色,我们可以对自身的不足抱以义正词严的愤慨,而义愤感简直好极了。“至少我还后知后觉,能够鉴别出所做评论的愚蠢。”“是啊,我确实对那个人犯有不可饶恕的过错,但至少我还算秉公执正,无情地惩罚了自己。”愤怒常能给我们力量感,所以当我们因失败而惩戒自己的时候,就可以有机会对被评判的那个角色有一份优越感,因而可以巩固我们的权威。用托马斯·霍布斯(omas Hobbess)的话说就是:“荒谬的特权,除了人类,没有其他生物可以享有。”

通过设置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以及失败之后的沮丧之情,我们可以巧妙地强化与高标准相联系的卓越感。在抱怨六号尺码的肥大牛仔裤,或者受到老板对年度评论的微词之时,我们似乎寄出了一则足以让我们感到高人一等的信息,对习惯于优秀的人来说,“好”还远远不够。

当自我惩罚带着一丝幽默,变得取悦他人的时候,就如常言道“与人同笑总好过被人嘲笑”。我们可以在阿尔·戈尔(Al Gore)的《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找到一个极佳的例子。作为前总统候选人,在万众瞩目中走向舞台,其身后则是宽大无比的屏幕。而他走上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哈,我的名字是阿尔·戈尔,我过去曾是美国下任总统候选人。”通过晒自己落败的经历,戈尔让听众变得服服帖帖。不过,在健康的自嘲式幽默和不健康的自贬式幽默之间还有差异。第一个是个体足够自信,敢于自我嘲笑;第二个在于根深蒂固的有关个人价值的不安全感。

自证预言

由于自我批评通常源于非支持性的家庭背景,所以他们往往不信任他人,并且认为他们所关心的人最终都会伤害自己。由此引起的恐惧感则会一直挥之不去,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例如,研究显示,高度自我批评的人往往对于情侣之间的关系不甚满意,因为他们揣测伴侣正在如同自我一样严厉地评判自己。甚至于相当中性的评价也会被误解为带有贬损的意味,从而引发过度敏感的反应和不必要的冲突。这表明自我批评者常常破坏关系中的亲密性和支持性,虽然他们正在竭力地寻求。

我的朋友埃米莉(Emily)就是这种情况。孩提时,她有些笨手笨脚,又高又纤细,并且还极其害羞。她的妈妈也常因埃米莉而感到尴尬,所以不停地告诫她:“你为什么总是蜷缩在角落里?站直了,注意礼貌。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大姐一样呢?”埃米莉长大后成为一名职业舞者,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她母亲的批评。埃米莉美丽大方,你可能猜想找到一段好姻缘对她来说轻而易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埃米莉对男子很有吸引力,并且也能顺利地开始一段恋情,但是却无法持久。她言之凿凿地声称,对方认为她不够完美,对哪怕一丝一毫的怠慢都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像出差第一个夜晚忘记打电话等无心之过,都被看成是不够关心她的证据。对她新穿的衣服未加赞美也被解释成认为她丑。这些过度的反应终于让她的男朋友忍无可忍,离开了她。如此一来,埃米莉所一直害怕的拒绝再一次转变成了现实。

更为糟糕的是,严厉批评自己的个体,在他们选择伴侣的时候,常常首先变身为自己最恶劣的敌人。社会心理学家比尔·史旺(Bill Swann)论证,人们依其长期秉持的有关自我的信念和感受而被他人了解,即所谓的“自我验证理论”。也就是说,他们渴望自身的自我观得到验证,因为它有助于提供生活中的稳定感。他的研究显示,即使人们对自身做出了极其消极的评价,也会遵循同样的模式。他们试图与不喜欢自己的人交往,结果他们的体验似曾相识,并且一以贯之。

所以,现在你该知道为什么你——或者成就非凡的朋友——总是爱出错的原因了吧。自我批评者往往被品头论足的伴侣吸引,因为他们印证了自己的无价值感。相比于无所适从,排斥的肯定反而让他们安心。这就是人们所知的魔鬼。不幸的是,我对这些不健康的模式也已司空见惯了。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