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书分享经纬度系列(套装共8册)作者:谌旭彬Epubooks电子书分享每天一本epub电子书

  經緯度系列(套裝共8冊)epub-pdf-mobi-txt-azw3 - Epubooks.top

書名:經緯度系列(套裝共8冊)

格式:EPUB/MOBI/AZW3

標簽:歷史



內容簡介:


《秦制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則》: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選取了16個歷史橫斷面,著重探討在每一個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後,百姓生活的歷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外儒內法”,將秦制帝國紛繁復雜的歷史常態化、規律化,探索帝國運轉的內在理路,揭示其延綿長達兩千余年的奧秘;深入每一個截點,解讀信史文獻,用嚴密的邏輯掲開王朝治世的面紗,也顛覆了世人許多想當然的認知。

這些歷史橫斷面關聯起來再現了兩千年來秦制從萌芽到成熟,再到進化的全過程,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審視王朝興衰的視角。

《帝國經濟風暴:大清帝國最後70年》:

本書講述了清政府針對外貿、財政、貨幣、銀行、海關、商會這六個部分進行的改良,但財政是庶政之母,在帝國經濟風暴之下,種種改革不僅無力回天,甚至引發了一系列復雜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政權的徹底崩潰。

在這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傳統與現代、保守與變革、封建與共和,種種思潮前所未有地交織在一起;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中古國家與現代國家、封建社會與工商社會,種種矛盾集中上演。本書透視了晚清的風雲變遷,以最通俗的語言揭示了清廷困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經濟改革的發展規律。

從現代化中國的原點,看清時代變遷。

《黑暗時代:帝國的崩潰與歐洲的新生》:

所謂黑暗時代,是從羅馬帝國崩潰到新的封建歐洲出現之間的過渡時期,始於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終於1066年諾曼征服。這個名字飽含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認知,傳統觀點認為,這一時期是暴力、殘忍、倒退的“黑暗的中世紀”,文明的光芒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這樣就難以解釋文藝復興的興起,畢竟若無地基,萬丈高樓因何而立?而且,黑暗時代也是對歷史的狹隘解讀,因為歷史是多元的、連續的。

本書致力於打破誤解,還原真相,讓讀者了解一個真正的“黑暗時代”!全書共分六章,包括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滅亡、蠻族王國的發展、卷入歐洲事務的不列顛群島、歐洲的宗教、來自北歐的海上突襲者和黑暗時代結束時出現的歐洲諸王國等。

它於黑暗中產生光芒,在混亂中釀造有序——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

日本的天皇制,堪稱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君主制度,從日本神話時代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天皇制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謎一般的存在。一般人對天皇制看不透,也理解不了。

本書梳理了與天皇和天皇制相關的70個問題,共分10章,向讀者詳解有關天皇和天皇制的各種謎題。前4章主要闡述與天皇歷史相關的一些問題,概說天皇的歷史與天皇制的發展脈絡;後6章則從天皇的宗教與儀式、思想、藝能與學問、日常生活、形象、家族等各個方面,解答人們對日本天皇日常生活的疑問。

本書作者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詳解天皇的歷史和日常生活,為大眾讀者提供重新思考天皇與天皇制的機會。想深入了解日本歷史文化,或是純粹對日本天皇制感到好奇的讀者,都能夠從本書中獲得新的線索和收獲。

《世界史就是一部貨幣史:剖析帝國背後驚心動魄的貨幣戰爭隱情》:

不知大家是否註意過,世界歷史變動的基礎其實是“貨幣”和“經濟”。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改變社會現狀的“貨幣”,及其系統的變化來解讀歷史的話,就能迅速兒真實地看到“現在發生了什麽”“今後會發生什麽”。

本書從貨幣的出現開始,講述了貨幣是如何影響人類;對人類社會的前進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動力和阻礙。讓我們從貝殼;銅錢;銀幣;金幣,再到紙幣;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等,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的真實歷史。也許,它和我們所見所聞的完全不同!

《大國霸權:5000年世界海陸空爭霸》:

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中華帝國和蒙古帝國,他們都有什麽共同點?

曾經弱小的英國為何能從海洋上異軍突起,拔得大航海時代以及工業革命的頭籌?

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霸權支配著海陸空,並以空中為主?

5G時代的轉換,將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展開的可能性有多大?

人類從出現開始,一共經歷了兩次霸權交替,從一維的陸地帝國轉變為二維的海洋帝國;從二維的海洋帝國轉變為三維的空中帝國。今天,我們正處於三維到四維轉變的大門口上,試看鹿死誰手?

《大國戰略:世界是如何被統治的》:

本書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講述了世界各大國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勢力的秘密戰略。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到當下的世界亂局,大國的身影在各種政治事件的背後若隱若現,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地緣擴張、爭奪資源、均衡勢力,*終達到統治世界的目的。

作者作為全球*軍事情報機構領導者之一,*次逐條解密近年來新聞背後熱點地區和事件的來龍去脈。

此書出版,引起了全球政客和情報機構的極大關註。

《新金融帝國:智能時代全球金融變局》:

這是一本預測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書。今天在這個世界上,一場改變未來的無硝煙戰爭一觸接發,導火索可以從AI技術、支付方式、物聯網經濟,乃至人體科學開啟。之後,我們將走入一個超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的世界,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只是從一個小小的支付方式的變遷開始的……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网盘密码1122



=======================================================


部分摘錄:


陸地和海洋關系密切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陸、海、空是我們主要生活的空間。為了對陸地、海洋與天空的關系有個整體印象,我首先從水循環的角度就海洋和大氣循環支撐著陸地生活這一點進行說明。

地表的七成是海洋,也就是說水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然而,世界史的大部分篇章卻是在沙漠、草原這類幹燥的大地上展開的。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首先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水的97.5%是海水、湖泊和地下鹹水,淡水只不過占2.5%。海水不能飲用,也不能用來灌溉麥類和水稻。而飲用水和農業用水使用的幾乎都是海水經蒸發之後降下的淡水,都源於大海。在赤道附近海水大量蒸發,每天將大量的淡水送往世界各地,形成在全球範圍內的循環。在赤道地帶一整年高溫持續,海水蒸發,不斷產生巨大的積亂雲。積亂雲在上升過程中,一邊帶來大量的雨水,一邊跟隨地球的自轉而移動,就這樣,它變得越來越幹燥,最後停留在南北緯23°26´(南北回歸線)附近。

結果,亞歐大陸上形成了廣闊的幹燥地帶,幹燥的大地成為世界史的主要舞臺。就是說,如果沒有海洋的話,我們的陸地世界史是不能成立的。

以前,人類是無法想象水循環全貌的,而今情況完全不同了。我們通過氣象衛星可以觀測到全球的雲的移動,在互聯網的網站上也能夠實時看到大氣的循環。我們就像大魔術師用魔鏡確認全球範圍內水的移動一樣,能居高臨下地觀測全世界的情況。相信很快,我們對世界史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

歷史開始於幹燥地帶

世界史的大部分是在亞歐大陸東西向的帶狀幹燥地帶展開的,因此亞歐大陸的歷史悠久。與此相對,日本等所屬的溫帶濕潤地區的文明歷史較短。為什麽歷史會開始於條件較為惡劣的幹燥環境呢?

眾所周知,人類誕生並最初進化的地方是東非大裂谷。在東非大裂谷,類人猿開始用兩條腿直立行走,繼而進化為智人(Homo sapiens)。然而,由於冰河期的到來,智人的生活條件持續惡化,不得不移居到其他地方。智人離開東非大裂谷後向東遷徙,逐漸來到了氣候幹燥地帶。

在多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名叫《風改變了世界史——季風、偏西風、沙漠》。在這本書中,我就智人的遷徙進行了論述。東非大裂谷基本上是幹燥地帶,不過智人遷徙到的地方生存環境更惡劣。智人來到了與東非大裂谷相鄰的北非、地中海、西亞,乃至中亞、黃河中遊等幹燥地帶。他們從此進入長期忍受幹燥和饑餓的歷史時期。

從幹燥地帶的人類在約旦種植麥類開始算,至今已約1萬年;從文明在大河流域產生開始算,已有約5000年;從波斯帝國建立開始算,已有約2500年;從阿拉伯帝國建立開始算,已有約1350年;從蒙古帝國建立開始算,已有約800年。幹燥地帶的歷史不僅包含著幹燥這層含義,還包含著由幹燥而帶來的人類與饑餓的鬥爭、圍繞著水和糧食的鬥爭,在中東、中亞、中國、印度、俄羅斯的部分地區,時至今日這些鬥爭還一直持續著。概觀氣候幹燥地帶的歷史,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清晰的脈絡,即氣候幹燥地帶那些創造歷史的人們從約3000年前開始,不斷向較為肥沃的溫帶濕潤地區擴張。4世紀至5世紀,東亞地區不斷對氣候濕潤的地帶進行開發。在這一時期,日本列島進入了農耕社會。在11世紀左右(相當於十字軍東征開始的時期),歐洲的農業生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相比較而言,日本在濕潤地帶進行農業生產的歷史要比歐洲長。古代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0%,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世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既有氣候幹燥地帶的農民和畜牧民,也有氣候濕潤地帶的農民,還有在近代、現代產業社會中出生、長大的市民與商人。也就是說,中國的居民結構復雜,造成中國社會的層次更多、更復雜。

15世紀發現的規模宏大的海洋

占地表面積七成的海洋把大陸作為島嶼分隔開來。古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屬於海洋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海洋歷史。在公元前的一千幾百年,波利尼西亞人從東南亞沿著一個個島嶼輾轉來到東太平洋並在這裏定居。在9世紀之前,波利尼西亞人已經發展出龐大的生活區域和居住區域。

波利尼西亞人制造了帆船,上面有一種叫作“浮子”的裝置,可以防止翻船。波利尼西亞人乘著帆船,利用星星、風和海流,進行航海活動。在1000年左右,波利尼西亞人在占地球表面積1/3的太平洋上開辟了屬於自己的領地,具體包括夏威夷群島、新西蘭、智利的復活節島,這片海域大致呈三角形,因此被稱作波利尼西亞三角地帶。時至今日,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語言在夏威夷依然能夠通用。這一點真令人驚嘆不已。

盡管波利尼西亞人進行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但是這一活動並未能將世界史從陸地時代轉變為海洋時代。這是因為波利尼西亞人的海洋世界是孤立的,並未跟世界史的主流——幹燥大地的歷史連為一體。

8世紀,在阿拔斯王朝的統治下,印度洋被納入世界史——這是亞洲的大航海時代。可以認為這是陸地的阿拉伯帝國讓海洋處於從屬地位的一個歷史事件,但這並非是以海洋為中心對世界進行了重組。

從15世紀中葉開始,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亞洲的大航海時代與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大西洋遠離亞洲,必須通過歐洲才能到亞洲。在開發大西洋過程中,人們發現大西洋的面積要超過亞歐大陸,以陸地為中心的世界開始向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過渡。該過渡第一階段的主角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第二階段的主角則是寒冷北海地區的海盜後裔荷蘭、英國。與此同時,在哥倫布等人前赴後繼不斷航海的探索下,地球的形象在人們腦海中形成了,而後,哥白尼又將其進行了系統化和理論化。人們這才意識到地表的大部分是海洋,曾幾何時,歐洲人認為亞歐大陸是“唯一的世界”,而今歐洲人意識到事實上亞歐大陸只不過是一個大型的島嶼而已。這可以看作歐洲人通過大西洋而認識了世界。

世界進入陸地從屬海洋的時代

海洋世界對陸地世界進行了重組,其中17世紀至18世紀屬於重組的準備時期,19世紀屬於重組的完成時期。與長達5000年的陸地世界史相比,海洋世界史包括過渡期才有500年,時間非常短。

從世界範圍看,海洋統治陸地這一現象發生在日本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鐵制的大型船只實現了量產,連接陸地的蒸汽輪船航線被開辟,使得海洋統治陸地成為可能。英國抓住這個機遇,掌握了世界霸權。當海洋將各大陸連在一起時,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這樣一來世界史就變得非常簡單。

17世紀以來,世界開始向海洋連接陸地的時代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北海周邊的小國荷蘭、英國做出了貢獻。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在荷蘭和英國興起的新教主張脫離教皇統治的天主教歐洲,建立新歐洲。當時,英國與荷蘭的商業和手工業發達。本來,荷蘭和英國較弱小,但是由於擁有正確的地理觀、掌握先進的航海技術、具有新型價值觀和社會觀,所以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世界。這樣一來,歐洲的中心開始從地中海周邊向英國、荷蘭所在的北海周邊轉移。德國的法學家卡爾·施米特在《陸地和海洋》中指出:“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空間革命時代。”由於廣闊無垠的海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唯一的亞歐大陸的陸地“世界”蛻變成為多種多樣的島嶼中的一個。

英帝國創造了西歐居領導地位的世界

1867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爆發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在這一時期,世界史從陸地時代向海洋時代過渡,其前提條件是蒸汽輪船將世界各地連在一起,以及海底電纜的鋪設使得遠程通信在全世界普及。19世紀全球化進程迅速發展,英國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掌握了海上的霸權,可以說英國是很幸運的。不久,英國統治了世界陸地的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開始前,更是擁有了世界股票市場的一半股份。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初,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相繼發生。在大西洋周邊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法蘭西革命、拿破侖戰爭、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總稱為“環大西洋革命”),加速了歐洲和美洲的一體化進程。由於歐洲和美洲新大陸關系密切,所以在互動中不斷發生變化:在政治上建立了近代民族國家,在經濟上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最終形成了現代化的大西洋世界。“海洋世界”就這樣首先出現在大西洋周邊,英國繼而將海洋世界擴展到亞洲、非洲。

19世紀中葉,亞歐大陸幹燥地帶的各帝國(如奧斯曼帝國等)已經由盛轉衰,甚至開始崩潰。以英國為領頭羊的歐洲列強開始走上世界爭霸之路,占據了大量的殖民地。在霸權國家英國的主導下,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等歐洲列強在短時間內破壞了當時存在的體制和秩序,建立起新秩序。世界發生了巨變。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因素:

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清王朝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國家迅速衰落;

歐洲發生工業革命,出現鋪設鐵路的熱潮;

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鋼鐵開始出現,機械工業發展迅速;

槍支等火器有了革新;

列強開始瓜分非洲;

向蒸汽輪船過渡的時代開始到來;

海底電纜鋪設,遠程通信開始普及。

陸地霸權崩潰,英國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海洋從而開始支配陸地。英國首相迪斯雷利甚至說:“我們可以把英國的首都遷到印度。”卡爾舒米特對迪斯雷利的這句話做出了象征性的闡釋,指出英國屬於海洋帝國,應優先考慮英國在全世界的經濟利益,而不應拘泥於本土。所以,首都應當遷到能募集到大量工人的印度。

電子書版權歸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若有違反您個人權益,請留言反饋刪除相關信息。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