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名臣 |
- 作者: 侯杨方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副标题: 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 出版年: 2022-6
- ISBN: 9787545570519
名臣作者简介
- 侯杨方,复旦大学教授。
- 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库。
- 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首次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口,在十几次考察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以及中亚、南亚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精准复原”,并研制了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 他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
-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盛世启示录》、《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等。
名臣内容简介
- 康熙独宠曹寅家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 清朝唯一的汉人大将军岳钟琪如何能得以善终?
- 乾隆真正欣赏的汉人大学士是谁?
- 究竟谁是同光中兴的最高领导?
- 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除了掌握皇权的帝王外,还有数十名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文臣武将,比如索额图、年羹尧、陈廷敬、张廷玉、福康安、和珅、 朱珪、肃顺、奕、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在清王朝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左右王朝走向的作用,他们既是名臣也是棋子,他们的宦海沉浮之路既是王朝兴衰的清晰折射,也带给我们面对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
- 本书讲述清朝数十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讲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不同际遇的沉浮史。编辑推荐 一部清精彩纷呈的君臣故事。
- 本书详细讲述了清朝几十位股肱之臣的历史故事,揭示他们鲜为人知的特殊面,凸显了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刻画了君臣博弈的历史细节,可谓精彩纷呈,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极为苛刻的宦海生存沉浮史。这本书从清代帝王与大臣相处之道的角度,揭示了清朝极权统治下,满汉关系、帝王与臣子关系的独有特征。
- 在皇权无以复加的清朝,皇权独大,以往的那种君臣之礼显得非常微妙,清朝臣子的生存环境极为苛刻,在这种既是臣子又是棋子的关系中,索额图、年羹尧、和珅、岳钟琪等清朝文武大臣的命运各不相同,折射出清代加强皇权的基本特征,宋明时代那种群臣共治的局面在清朝难以再现。
索额图与明珠康熙皇帝两位宠臣的不同命运
康熙朝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大臣索额图与明珠。他们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最宠幸的大臣,尤其在前半期,最得势,也最忠心,但是两人的命运却完全不同。
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个儿子。
《清史稿》里说是第二个儿子,这是错误的。
当时西洋传教士就称他索三老爷,排行第三。他为什么受到康熙皇帝的宠幸呢?
首要原因是他出身特别好。
他是满洲正黄旗,属上三旗,而且他父亲索尼是康熙四辅臣之首。皇太极去世后,作为多尔衮的政敌,以索尼为代表的两黄旗大臣,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长子豪格不行,那就第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
反正继承人必须是先帝的儿子,不能是其他人。因此索尼受到康熙的特别宠幸,成为四辅臣之首。
最关键的是索尼的孙女嫁给了康熙,是他的结发妻子、第一任皇后,而且生下了太子胤礽,也就是说,康熙的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索额图的辈分其实比皇帝还要高。这层关系非常重要,于是索额图成为康熙的侍卫。
清代的侍卫不是我们现代说的警卫员那么简单。
明朝讲究科举入仕,文臣基本走科举之道,起码中个举人,最好中个进士,才能当大官,进翰林入阁拜相。清承明制,科举仍然是汉人的一个常见的升迁通道。
但是对满洲人来说,终南捷径却是当侍卫,比如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天天和皇帝在一块,皇帝不断观察你,和你交往,这样你得到升迁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清代的侍卫经常是口含天宪,传达皇帝的旨意,身份特殊。那么皇帝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都是什么人呢?
基本上都是上三旗的亲贵子弟,属于皇帝的人才储备库。
这有点像汉武帝当年的羽林子弟,像卫青、霍去病这些将领,都是汉武帝从自己的侍卫和侍从圈子中提拔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认识你,了解你,信任你。认识与否,交往深浅,是否经常在一起,这点很重要。
没有一个人愿意把一个重要的权力,尤其掌管核心机密的权力,交给一个只在制度上存在,但平时和他本人没有任何私下交情、私下交往的人。
索额图受到康熙宠幸的另一原因是他和康熙一起除掉了鳌拜。鳌拜也是四辅臣之一,但是他骄横跋扈,在索尼死后独掌大权,还杀了四辅臣之一苏克萨哈。
康熙想剪除鳌拜的势力,但那时候他才十几岁,只能信任他至亲的人。索额图是皇后家的人,又是他的侍卫,因此,康熙和他商量一起把鳌拜擒获了。
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后,康熙才真正掌握了实权,而索额图实立首功,康熙谕索额图曰,“卿首膺机密之重,素着辅弼之猷”,索额图因之深受信任和倚重,从此开始飞黄腾达。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职位。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改内三院为内阁,索额图为保和殿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
但是,索额图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干了一件事,让康熙很失望。这一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举朝震动,没想到吴三桂真的敢造反,于是大家拼命责怪当初主张撤藩的人,要把他们严厉处理,然后才能和吴三桂和谈。
索额图表现特别激烈,认为撤藩导致战争爆发,坚持要将提出撤藩的诸臣杀掉,这就有点像汉景帝时诛晁错的意思。
但是康熙皇帝和汉景帝不一样,他说要撤藩的是他自己,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吴逆倡乱,有谓撤藩所致,请诛建议之人者,朕若从之,则皆含冤霄壤矣”[1]。
本来,索额图想趁机除掉日益被康熙宠幸的兵部尚书明珠,但由于同康熙产生了矛盾,他一下子就害怕退缩了。不过,索额图的宠幸未衰。
当康熙偶感风寒,不能御门听政的时候,他居然命令“启奏本章俱送大学士索额图等”[2]。这样一来,索额图的权势日盛,在内阁办事也越来越专横跋扈。
他和康熙有生死之交,当年一起除鳌拜,又是皇后的叔叔,这个关系完全不一样。
他的政敌明珠是什么人呢?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由侍卫授銮仪卫官职,然后当了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
这一定是皇帝的亲信,因为内务府管理皇帝的钱袋子。明珠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被授弘文院学士,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迁兵部尚书,还当过左都御史。
康熙十二年“上幸南苑,阅八旗甲兵于晾鹰台。明珠先布条教使练习之,及期,军容整肃,上嘉其能”[3],康熙觉得这个人非常厉害。当吴三桂假意提出撤藩时,康熙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要求撤藩,明珠也赞成,其他人都不说话。
康熙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4]这句话是后来修饰的,康熙当时根本不是这样认为的,清廷上下不管是撤藩还是不撤藩,没有人认为吴三桂真的会造反。
在撤藩这件事上,明珠押对了宝,因此更受宠幸。他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调任吏部尚书,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入阁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当时索额图是保和殿大学士,比明珠地位稍高。
康熙时期权势最大的两个大学士都是满洲正黄旗人,一个是索额图,另一个就是明珠。两人“权势相侔,互相仇轧”,互为政敌。
但是这两个人并非粗鄙之徒,而是满洲人中精通汉文化的人。据说索额图有一个绝技,能对汉唐以来的青铜器立辨真伪。
为什么呢?
因为他收藏的文物多,接触的多,真假心中有数,这是那些纸上谈兵的人所不能相比的。明珠则喜欢书画,整个屋子里边全是书画,非常厉害。
朝鲜史料对明末清初的记载十分珍贵,因为它是第三方的秘密报告,明清朝廷都不知道它写了什么,完全没有看到。
朝鲜史料对索额图、明珠在朝中的情况也有所记述。
吴三桂起兵以后,朝鲜人很开心,说“自是清兵有败无胜,三桂称帝,国号大周,改元绍武,立其孙世霖为皇太孙。
清主荒淫无度,委政于其臣索额图。兵兴以后,赋役烦重,民不堪命,国内骚然。”[5]朝鲜使臣对康熙本人的态度前后有变化,一开始对康熙都是坏话,非常鄙视,后来逐渐说康熙是圣主,这也是一个观念的变化。
朝鲜国王问朝鲜使者,我听说索额图擅权,现在是不是还是这样呢?
朝鲜使者回答“索额图尚擅权,而都察院魏尚周(应指魏象枢)以皇帝信任之人,不畏强御,地震之后,弹论索额图及兵部、刑部徇私受赂之罪,皇帝大怒,掷其奏于地,仍黜魏尚周。
”[6]这说的是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索额图遭到的弹劾。而且朝鲜人还说“比年以来,谄谀成风,贿赂公行,索额图、明珠等,逢迎贪纵,形势相埒,互相倾轧,北京为之谣曰‘天要平杀老索,天要安杀老明。
’”[7]
康熙本人对索额图、明珠的贪腐知不知情呢?
完全清楚。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三月,康熙曾经谕旨于议政王大臣,说“索额图巨富,通国莫及,朕以其骄纵,时加戒饬,并不悛改。
在朝诸大臣,无不惧之者。”[8]是谁给了他这样骄纵的权力呢?
还不是康熙本人吗!又说明珠“既擅政,簠簋不饬,货贿山积。
佛伦、余国柱其党也,援引致高位”[9],还积极支持靳辅的治河方案。
清廷历次修黄河、运河,耗银动辄数百万计,但因为河道修决无常,报销的时候账目很难查清,从而为主事者提供了贪墨的绝好机会。
河道总督靳辅造出预算,明珠作为大学士直接批准,钱可能还没出北京就有一半送到明珠府上。
关于党争,康熙也很清楚,明珠“与索额图互植党相倾轧。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己者显斥之,于朝士独亲李光地。明珠则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来新进,异己者以阴谋陷之,与徐乾学等相结”[10]。
索额图与明珠待人处事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这和他们的出身确实也有关系。最糟糕的、令双方势同水火的是同皇太子的关系。索额图是皇太子党的第一号权臣。
皇太子和索额图也是亲戚,皇太子是皇后所生,而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明珠恰恰是最痛恨皇太子的。明珠的妹妹是康熙的嫔妃,生下了皇长子。
但凡是跟着皇太子的大臣,明珠就要整他。比如汤斌,曾经是皇太子的师傅,据说就是被明珠毒死的。
康熙十八年京畿大地震,左督御史魏象枢公开弹劾索额图和明珠,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弹劾的。
他认为地震是两人树党市权,到处贪腐导致的,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严惩索额图和明珠。魏氏密奏的内容其实没有完全披露,过了几十年以后,是康熙自己回忆的时候说出来的“魏象枢云有密本,因独留面奏,言‘此非常之变,惟重处索额图、明珠可以弭此灾矣’。
”但是康熙说这个地震是他本人的罪过,和他们没关系。因为索额图、明珠是他最信任、宠信的两个大臣,现在发生地震了,“朕断不以己之过移之他人也,魏象枢惶遽不能对”。
康熙还得意扬扬地说,“朕之生平岂有一事推诿臣下者乎”。
康熙这个人倒挺有趣的,他是不诿过、不卸责的一个人。
当他宠幸的重臣被弹劾的时候,他常常把罪过揽在自己身上——这是我任命的人,我是拍板者,他们没有罪过,最大的罪过是我。这个话本身倒是挺有道理的,不过你怎么能惩罚皇帝呢?
没法惩罚,所以最终还是只能惩罚皇帝的宠信大臣。
当时有个朝鲜使者叫李汝,说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之前,需要先见明珠,由他决定上奏什么事情。康熙一朝不依附明珠、索额图的,汉人大臣中只有汤斌、魏象枢和郭琇,满洲大臣只有德格勒与徐元梦。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索额图以病请求卸任。
康熙称赞他“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11],改任为内大臣。索额图实际上是受了魏象枢的弹劾的影响,但是还算“软着陆”,然后又被任为议政大臣。但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他因为弟弟心裕被处理的事受到牵连,被夺了内大臣、议政大臣权位,担任佐领。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他又被授领侍卫内大臣职。这说明康熙对他本人还是非常信任的,只是削夺了他大学士的权力,因为领侍卫内大臣是负责皇宫安全警卫工作的,非绝对的亲信是不可能担任这个职务的。
索额图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后,明珠开始走背运。
据说明珠的失宠是源于康熙皇帝非常信任的著名清官于成龙(旗人)与高士奇的揭发。李光地和明珠关系是最好的,李光地在《榕村续语录》中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皇帝谒陵,于成龙在路上到处说,现在中央政府的官职都被明珠、余国柱给卖完了。
康熙问有何证据。于成龙回答,请皇上派遣亲信大臣去查各省布政使司库银,若有不亏空的,便是我胡说八道。什么意思呢?
就是各省的库银都是亏空的状态,钱都拿去孝敬明珠、余国柱,去买官了。
当时,康熙的另两个宠臣高士奇、徐乾学还试图为明珠、余国柱说话。
康熙返回京城,召来高士奇问话,高士奇就把情况和盘托出,说于成龙所言非虚,明珠、余国柱确实是大贪官,各地官员为了升职,把各省的库银送给了他们。康熙很奇怪,问为什么没有人弹劾他们呢。
高士奇的回答非常妙,他说,谁不怕死?
!
明珠是当时朝廷首要重臣,由于力主撤藩深受皇帝赏识,担任大学士已经长达九年,首席大学士索额图这时候已经下台,失去了一个可以制衡明珠的力量,因此他权倾朝野,不仅擅权,而且贪腐。
康熙逐渐开始不满。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康熙获悉明珠是靳辅的后台,因此暗示御史郭琇弹劾明珠。
为什么皇帝要先透风呢?
这是要给大家一个心理准备。郭琇心领神会,三天后就上疏弹劾明珠、余国柱“背公营私、卖官鬻爵”,而且南河总督靳辅与二人“交相固结,每年靡费河银大半分肥”,还说“明珠自知罪戾,对人柔颜甘语,百计款曲,而阴行鸷害,意毒谋险。
最忌者言官,惟恐发其奸状”,“明珠智术足以弥缝罪恶,又有国柱奸谋附和,负恩乱政”[12],要求皇帝严惩明珠、余国柱。
果然,郭琇弹劾的奏疏一上,康熙就说了,自己不忍心加罪大臣,而且对于用兵的时候有功劳的人自己不会太严厉地处罚,于是将明珠大学士一职撤去,交领侍卫内大臣擢用,贬为侍卫。不仅如此,他的党羽也跟着纷纷倒台,勒德洪被革去大学士职务,李之芳退休回原籍,余国柱被革职,科尔坤以原品解任,户部尚书佛伦、工部尚书熊一潇被解任,此即著名的河工案,是清代罕见的政坛大案,明党至此消亡。
明珠这个人非常聪明,也很能干,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康熙不会这么赏识他。他出身很一般,驭下极严,掌权十余年,门客家奴没有敢胡作非为的。
他极为聪明,家里钱又特别多,广置田产,让奴仆负责管理,厚加赏赉,但是如果有奴仆作奸犯科,就直接杖毙。你看,明珠在管理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一方面用高薪让家奴打理庞大的家产,另一方面一旦家奴犯法,立马杖毙,非常厉害,恩威并施。
就在明珠下台的时候,索额图却备受重用。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索额图以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出任中俄边界谈判的首席代表。当时中方有两个代表,首席是索额图,另一位是都统佟国纲,他是康熙的舅舅。
在《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有一个简单的细节可以看出索额图的个性。法国传教士张诚跟随索额图一起参加了谈判。张诚记载说,(清军)木船因为钦差大臣来到,全部悬旗结彩致敬,索额图和佟国纲带了一千四百名士兵,还有大小官员,还有钦差大臣的亲兵以及众多的家人,总数有九千至一万人,骆驼有三四千头,马有一万五千匹。
非常庞大的一个代表团。索三老爷独自一人就有三百头骆驼、一千五百匹马,还有一百个伺候他的家人。这就说明,索额图虽然被撤过大学士衔,但还是不接受教训,太肆无忌惮,非常喜欢奢华的排场。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他同裕亲王福全攻打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打了败仗,被降了四级。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皇帝亲征,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这个时候,索额图犯了一个错。
在与噶尔丹作战时,传闻沙俄要出几万火枪兵参战,索额图就劝说康熙赶紧撤兵,一旦沙俄参战的话,我们不一定打得过他。因为索额图在尼布楚亲眼见过俄国人的部队,他觉得对方很强悍。康熙激愤得泪流满面,“朕为一意前进,以剿灭噶尔丹为念”,而且你们是情愿来参战的,如果你们不敢前进的话,要全部杀掉。
他痛骂索额图,说你们把朕看成什么样的人了,是一个懦夫吗!居然叫我退兵,何况已和大将军费扬古约好夹击噶尔丹,如果自己先退兵了,那费扬古的西路兵不就孤军深入了吗?
这是索额图犯的一个大错误。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索额图又随康熙去宁夏作战,刚好噶尔丹死了,论功的时候就把他以前被降的四级给重新恢复了。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索额图说自己老了要退休,他的弟弟心裕代领侍卫内大臣。
康熙对索额图也不留恋,退休就退休吧。索额图和康熙,虽然当年联手除过鳌拜,但是本质上是不同的人,索额图相对而言要怯弱一些,不敢承担责任,康熙对他极其蔑视,这是毫无疑问的。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十九日,康熙突然命令将索额图拘禁,并传谕说,你现在退休好几年了,我其实是想饶恕你的,没想到你私下议论国事还结党妄行。那些背后说我的很多坏话,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明白。幸亏现在全国百姓都拥戴我,如果一半人拥戴,一半人不拥戴,那一半人一定是跟着你跑了。
这个话是非常严重的,跟着索额图去干吗?
这不是造反吗?
又说,去年皇太子住在德州,你以为自己是什么人?
居然敢骑着马到皇太子的门前才下来。你不把皇太子当成自己的主子,完全是僭越。你担任大学士的时候因为贪腐被革职,后又起用,但你却不念我的恩情。
我也曾经搜到过你的往来书信,里面说了我很多坏话,因为牵连的人太多,我不把这些内容公布出来,“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这句话说得也很严重,表明索额图助太子“潜谋大事”似乎到了有所行动的地步,而且“被尔牵连之人甚多,举国俱不得安”,可以窥见从者颇众。由于事关太子,宫廷内幕,讳莫如深,“不可宣说”。
康熙帝采取断然措施,对索额图及其同党中的主犯严加惩处。在拘禁索额图的同时,将其子并家中主要成员一并拘禁。索额图同党额库礼等“俱著锁禁”,同祖子孙在部院任职者,“俱查明革退”。
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几年以后皇太子被废。索额图很快就死了。怎么死的?
《清史稿》只是说他“死于幽所”,没有提及死因。
但是,康熙本人说过,“从前索额图助伊(胤礽)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13]。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也提到“及公伏法”。
可见,索额图是在宗人府被康熙处死的。
索额图是皇后的叔叔,是康熙在鳌拜辅政的时候唯一可以信赖的大臣,两人合计擒拿鳌拜,没想到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所以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什么康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把索额图拿下?
我们从当前的史料以及清宫档案中还没有发现具体的原因。
因为这些档案都是后来清朝政府官修的东西,会有删减,有销毁。从常理推测,索额图和皇太子之间一定有个阴谋,比如杀康熙,否则此后皇太子也不会被突然废掉。
而且以康熙一向宽容的性情,他对索额图的处置如此决断,也从侧面证明了此事的严重性。
有另外一个说法,认为是索额图得罪了高士奇。高士奇是杭州人,以前是索额图的门下,被看作奴仆一样。
后来高士奇被康熙重用,成了大学士,但索额图还是直斥其名,一点也不尊重他,因为古人的姓名只有父母和皇帝能直接称呼,甚至老师都不会直接称呼。而且索额图稍有不悦,就让高士奇跪在庭下,接受痛骂。
所以高士奇非常愤怒,后来就投奔了明珠。高士奇就不断在康熙面前说索额图的坏话。
这可能是康熙下决断的一个推手,但我觉得不是主要原因。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废太子的时候,列举太子种种恶端,说从前“索额图助胤礽潜谋大事”。
什么叫“大事”?
那不就是造反吗。所以索额图的死因当是卷入了皇太子案。
一直到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索额图已经死了十年了,康熙还在公开地大骂索额图。当时大臣们拼命劝他赶紧建储,康熙说自己怎么可能忘记建储这个大事,当年立胤礽为皇太子,索额图怀着私心倡议皇太子的用度俱照皇帝的标准,让皇太子慢慢变得骄纵起来,实在是本朝第一大罪人。
这就有点欲加之罪的意思了。
明珠罢政以后倒挺好的,先当侍卫,然后当了二十年内大臣,但是康熙始终不让他参与政事。明珠于康熙四十七年去世,比索额图晚死了五年,也算寿终正寝,死后还享哀荣。
至此,恶斗了一生的康熙朝两位满洲权臣俱已烟消云散。
注释
[1]《清史列传·索额图传》。
[2]《康熙起居注》第468页。
[3]《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
[4]同前注。
[5]《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七,肃宗四年八月戊子。
[6]《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八,肃宗五年十一月庚申。
[7]《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十三,肃宗八年三月十七日。
[8]《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〇八。
[9]《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
[10]同前注。
[11]《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
[12]《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