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聪明还是蠢4册合集

1.《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2.《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人脑如何演化出神奇的空间监测系统》

3.《我们的脑子够用吗?:剑桥的9堂趣味脑科学课》

4.《追寻记忆的痕迹》

 

《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本书讲述了一个人脑如何演化出空间监测系统的故事。与此相关的初期观测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本书正是从那时开始讲起,一直延续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我们的脑子够用吗?剑桥的9堂趣味脑科学课》本书将带领读者坐上脑的时光机,了解脑的前世今生、优越性能和在事故下的出色表现,展望脑的可观前景。它具体介绍了:古往今来脑都经历了些什么,它有哪些重要功能又将如何动态地变化,男性和女性的脑有何不同,我们会在何时迎来脑力巅峰,脑受损时人有多大潜力,以后的脑将何去何从……脑比我们想的更坚强,其处境也比我们预期的更险恶。结合本书提供的有趣假设、精彩个体经验和专业学术观点,读者将对脑产生全新的认识,生活得更聪明。

 

《追寻记忆的痕迹》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现代人每天坐着的时间变得前所未有地长。体力活儿大多被坐办公室取代;汽车等各式交通工具意味着我们可以安坐着去往各地;互联网更是让我们几乎可以坐一辈子,因为远程办公、在线支付和网上购物均已经实现。

坐得太久有坏处。人们花大价钱购买采用人体工学原理设计的办公椅,就是为了尽量避免久坐带给身体的损伤。长时间坐飞机甚至会因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生命危险。听起来或许奇怪,但动得太少的确会让人受伤。

运动十分重要。人类擅长动,也确实动得够多。我们这个物种几乎跑遍了地球的表面,甚至还跑到了月球,这真是绝佳的证据。有报道称,人每天步行3公里可以健脑,但实际上很可能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能从中获益。我们的骨骼经过演化,变得适应长时间的步行,足、腿、髋以及全身上下都十分适合日常行走。并且还不止是身体结构上的适合,我们就像被程序设定好了似的,走起路来完全不用费脑子想。

脊椎中有神经束控制着人体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运动。这些神经束被称为“模式发生器”,位于脊髓较低位置,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刺激腿部的肌肉和肌腱,使其按特定的模式运动(模式发生器由此得名),于是人就行走了起来。模式发生器还会接收肌肉、肌腱、皮肤和关节的反馈,比方说检测出人是否在下坡,然后据此稍稍调整运动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情况。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还能四处走动了,比如我们会在本章后面看到的梦游现象。

无论是逃离险境、寻觅食物、追捕猎物,还是与捕食者赛跑,不假思索地轻松运动的能力是我们这个物种存活下来的保障。有了第一批离开海洋、占据陆地的生物才有了后来地球上所有呼吸空气的生物,原地不动便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运动对于生存和健康不可或缺,事实上我们也发展出了复杂的生物系统来确保可以经常又方便地动,那么,为什么有时候还会动得头晕呕吐呢?这种现象就是晕动病,又叫运动病。有时,还往往是冷不丁地,我们在移动途中就把早饭吐完,把午饭呕光,把吃下去没多久的其他什么都返了出来。

尽管难受的是胃或肚子,但这事儿得怪脑子。有什么道理让我们的脑无视漫长的演化得出结论:从A地到B地可以成为呕吐的正当理由?实事求是地说,人脑一点儿也没有违逆演化趋势的意思,问题出在促进运动的各项系统和一系列机制。晕动病只有在人们乘坐人工发明的交通工具时发生——比如你正坐在一辆汽车上。接下来我说说为什么。

人体依靠一套精巧复杂的感觉系统和神经机制来产生本体感觉,也就是感知身体当前处于什么动作姿态,以及各个部位要往哪里动。比如你把手放到背后,尽管看不到它,但仍感觉得到它的存在,知道它在哪里,还清楚它有没有比出什么下流手势。这就是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人的内耳中还有前庭系统,是一组内含液体的管道(这里指的是骨管),用来探测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前庭系统内有足够的空间供液体在重力影响下流动,贯穿其中的神经元能够感知液体的位置和变化,让大脑知道当下人的姿势和所处位置。假如液体在管道顶部,说明我们正上下颠倒,恐怕不是特别舒服,最好尽快纠正。

人的运动(走、跑,甚至爬或跳)会产生一套独特的信号。比如双足行走时稳定的上下起伏,风吹过身体时的一般流速和外界压力,还有运动造成体内液体的流动等,都会被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检测到。

映入眼帘的景象是运动时体外环境的一部分。同样的景象可以由人的移动产生,也可以在人不动时由外界移动产生。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两种解释都合理。那大脑怎么判断哪种才是实际情况呢?它接收视觉信息,再结合内耳中的液体发出的信息,最后得出“身体在动,情况正常”的结论,然后回神继续专注于你当时在做的事情,无论性交还是复仇或者抓口袋妖怪什么的。是眼睛和内部系统合作解答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交通工具上的移动产生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感觉信号。坐汽车时并没有可以让大脑联系到步行的那种有节奏的晃动感(除非车子的悬挂系统旧了或是坏了),坐飞机、火车或者船时情况通常也与此类似。你坐在交通工具中“被移动”时,并不是真正在动;你只不过坐在那儿打发时间,比如拼命让自己别再呕吐,本体感觉也没有产生恰当的信号来让大脑明白是怎么回事。没有信号意味着你对爬行脑什么也没做,而这一点又在眼睛告诉大脑你并没移动时得到了印证。可是,你又的的确确在移动着,前面我们提到的耳内的液体对于高速移动和加速度产生的外力有所感应,它们发送信号给大脑,报告说你正在移动,而且还动得很快。

现在,大脑从一套精密校准的运动检测系统中得到了不一致的信号,接下来该怎么办?通常认为,这就是引起晕动病的原因。脑的意识不难处理这种矛盾的信息,然而身体管理系统中更深层、更基础、潜意识的部分却不太明白要如何处理此类内部矛盾,不知道有哪些原因会造成功能失调。实际上在爬行脑看来,可能的解释只有一种:中毒。自然界中,只有毒素才会如此强烈地影响体内运作机制并造成混乱。

毒素是坏东西,而当人脑认为体内有毒时,唯一合理的反应就是:激活呕吐反射,迅速吐出毒物。脑中较高级的部分或许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但要去改变基础部分已采取的行动太费力了。毕竟爬行脑总是“因循旧习”的,几乎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

人们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晕动病现象。比如:为什么不是每次坐车都晕?为什么有些人从来不晕?晕动病的发生很可能受到多种外界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包括所坐车辆的具体特性,神经对某些运动形式相对比较敏感等,而上述概括的是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理论。还有一种解释叫“眼球震颤假说”,认为是运动引起眼外肌(支撑和活动眼球的肌肉)被无意拉伸,以不正常的方式刺激了迷走神经(控制头面部的主要神经之一),导致晕动病。不管哪种机制,之所以犯晕动病都是因为大脑太容易犯糊涂,并且在需要解决潜在问题时可选的方案太少,好比一名被提拔到位子高于其实际水平的经理,在被要求干活时就胡说八道或大哭大叫。

再来一口甜点? 
(脑对食物和进食复杂又混乱的控制)

食物是身体的燃料。身体需要能量时,我们吃东西;不需要能量时,就不吃。说起来简单,可问题就在于:咱们这些聪明人能这么想,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但结果却导致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神经症。

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之高或许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有些人或许以为进食和食欲全由体内加工和储存食物的部位,也就是胃和肠道来控制,最多加上肝脏或脂肪储备的输入。没错,这些部分各自承担着它们的职责,只是并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起主导作用。

 

拿胃来说,大多数人吃饱了会说感觉胃“装满”了。吃进身体的食物到达的第一个主要场所就是胃。随着食物的进入,胃会扩张,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让大脑抑制食欲,停止进食,这完全讲得通,而代餐的减肥奶昔利用的也是同样的原理。减肥奶昔中含有一些浓稠的物质,可以快速填满胃,使之扩张并发送“已经吃饱”的信号给大脑,以免你再往里面塞蛋糕和馅饼。

然而,这只是一种短效的解决办法。之所以有很多人反馈说喝了减肥奶昔后不到20分钟就又饿了,主要是因为胃的扩张信号仅仅占饮食和食欲控制的一小部分,在向上通到更复杂的大脑因素的长梯中,这只是最底下的第一根横杠。更何况,长梯有时还是曲折的,甚至是转着圈上升的。

影响食欲的并非只有胃神经,起作用的还有激素。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leptin)是一种降低食欲的激素;胃释放的食欲刺激素(ghrelin)则起提升食欲的作用。假如脂肪储存比较多,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分泌得比较多;假如胃一直空着,就会分泌刺激素来提升食欲。很简单,对不对?可惜并非如此。人体或许可以按照自己对食物的需求提高激素水平,大脑却总能很快习惯,水平维持过久的话,大脑还会有效地忽视它们。大脑最拿手的一种本事就是忽略那些变得完全可预期的信号,无论信号本身可能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士兵在交战地带仍然能睡一会儿)。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还能“再来一口甜点”?你或许刚刚吞下一头牛身上最棒的部分,或是已经酒足饭饱,可是再来一块巧克力布朗尼或是一个三球冰激凌的话,照样能行。为什么?如何做到的?既然胃已经填饱,怎么可能再装下更多东西呢?原因主要是大脑做出了执行决策,它认为“不,胃还装得下”。甜点的甜是大脑认得出且想获得的明确奖赏(详见第8章),于是它否决了胃给出的“装不下”的信息。与晕动病的情况相反,这次是新皮层否决了爬行脑。

目前尚不明确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人类需要相当复杂的饮食来维持最佳状态,因此比起被动地依赖基础代谢系统能获得什么就摄取什么,大脑不如直接插手对饮食的调控。倘若大脑的插手到此为止倒也罢了,然而并不。事情还没完。

对于进食这件事,后天习得的关联所起的作用大到不可思议。打个比方,有的人可能原本超级爱吃蛋糕,吃了好几年都没什么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吃完蛋糕却生病了——可能是因为蛋糕用了变质的奶油,也可能是因为里面有某种导致过敏的原料,还有可能(最烦人的一种情况)仅仅是某种在刚吃完蛋糕后出现的问题导致人生病。于是,从那时起,大脑就把蛋糕和生病联系了起来,和蛋糕划清界限,甚至到了多看一眼都想吐的地步。与厌恶建立起联系可以让人避免吃下有毒或致病的东西,这种联系很强,而且很难打破。哪怕你已经多次进食某种食物并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若大脑就是说“不!”,那你也拿它没辙。

不过也并不是非要到致病那么严重的地步,所有以食物为基础的决策几乎都受到大脑的干涉。大家或许听过“好不好吃先由眼睛决定”之类的说法。人的大脑主要——高达65%——靠视觉而非味觉获得信息。尽管视觉和大脑之间这种联系的特性和功能变化极大,但视觉无疑是人脑的核心感觉。相反,我们在第5章会看到,味觉的作用实在是弱到令人尴尬。蒙住眼睛且堵住鼻子的话,普通人往往连马铃薯和苹果都分不出来。显然,感知信息时,眼睛起的作用要比舌头大多了。因此,食物的样子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感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昂贵的餐厅要费那么大力气摆盘了吧。

每个人日常的生活规律也极大影响着人的进食习惯。想一想“午餐时间”这个词你就明白了。午饭的饭点是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说12点到14点。为什么?如果说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能量,那么为什么从车间工人、伐木工人之类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到作家、程序员之类的案头工作者,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吃午饭?原因在于,人们很久以前就一致认定了午餐时间并且很少对此持疑。一旦掉进这个模式,大脑马上就期望它保持下去,于是人就会因为时间到了而觉得饿,而不是出于饥饿才觉得该吃饭。大脑显然把逻辑看作宝贵资源,一定要省着用才行。

人们的饮食起居制度中,习惯占了很大比例。一旦大脑开始预判,身体很快就会随之调整适应。体重超重的人只需要少吃并且饮食有节就可以减肥,这说法固然不错,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追根溯源有很多可能,比如为了舒缓情绪。当人悲伤或抑郁时,大脑就会向身体发送“累了”“倦了”的信号。而人在累了、倦了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能量!那能量从哪儿来呢?当然是食物!高热量的食物同时还能激发人脑中的奖赏与愉悦回路。于是你明白为什么“休闲食品”不太会是减肥沙拉了吧。

人的大脑和身体一旦适应了高热量摄入,再要减少就很难了。你一定看到过短跑运动员或马拉松选手跑完以后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吧?是不是就像在“狼吞虎咽”着氧气?谁也不会说他们不懂得节制,更不会说他们懒或贪婪。进食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尽管没那么健康),一旦身体变得期望摄入更多食物后,就会变得更难停住。正因为存在太多可能,我们没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当初吃得超过了实际所需,并且变得习惯于此。倒不妨说,一个物种经过长期演化,变得无论何时只要有吃的一定会吃后,在面对取之不尽的食物时,进食过量只会是无可避免的事。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