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理发店》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作者: 荻原浩
内容简介:
《海边理发店》是国民畅销作家荻原浩获直木奖的短篇小说集。一家原本顾客如织的理发店,不知为何从市中心搬来了这僻静的海边,只有店主一个人在打理。人们怀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到来。店主一边理发,一边为你讲述顾客们留下的故事。在结婚前打算鼓起勇气见见父亲的儿子、代替女儿出席成人礼的父母、离家多年后与母亲重逢的女儿……六个故事,六段亦真亦幻的家族物语,抚平那些留在时光中的爱与悔恨。
十五年前,我把店搬到了这里。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店开在这种地方?可我很喜欢这里。整家店一个人就能上上下下打点好,不必让客人多等。我理想中的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更何况……您瞧瞧这面镜子,初次光临的客人都会喜欢上它。放置镜子的位置,还有它的尺寸,都是我精心设计过的。
十五年前,我把店搬到了这里。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店开在这种地方?可我很喜欢这里。整家店一个人就能上上下下打点好,不必让客人多等。我理想中的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更何况……您瞧瞧这面镜子,初次光临的客人都会喜欢上它。放置镜子的位置,还有它的尺寸,都是我精心设计过的。
那家理发店位于一座海边小镇上。先坐电车,到站后再换乘公交车,沿着穿过山脚往远处延伸的海边公路一路向前。几站后下车,继续朝公交车的行进方向走几分钟,便能看到右手边靠近山的那一侧由红、蓝、白三色构成的灯柱,正如打电话预约时店主跟我说的那样。
沿着铺有枕木的斜坡爬五六级,就是店门口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过时的西式小屋。我看不到任何写着店名的东西。店门是木头做的,上半截镶了一块玻璃。门上挂着一块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营业中”三个字。
店主大概是把没人住的民宅改成了店铺。没有鲜花的院子里,立着一架被人遗忘的秋千,支架和锁链上都布满了红色的锈迹。棕榈树立在门的两侧,就像看门的卫兵。
我明明是去理发的,却对着玻璃映出的影子理了理凌乱的头发。然后,我扣上羽绒服的第二颗扣子,轻舒一口气,伸手握住门把。感应门铃发出婴儿玩具般的声响。
店内的景象却和陈旧的外观形成鲜明的对比,精致整洁,井然有序。白色的浮雕墙纸看起来像刚刚洗好、还没来得及熨烫的床单。擦得锃亮的深棕色地板分外光滑,在上面溜冰都不成问题。药剂容器的标签整整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像一群被追求完美的导演安排好站位的话剧演员。
店主站在理发椅旁边,乍一看就像椅子的附属品。他可能算准了我的预约时间,早在我到达前就站在那里了。他的头发剃得很短,明显有不少白发,却没有染。也许他不太关心自己的发型。年纪一把了,后背倒挺得笔直。
我刚在椅子上坐好,他就给我套上了白色的罩衣。让别人给自己穿衣服,而且还是年长很多的人,我感觉仿佛瞬间变成了小孩子,有些惶恐。于是我想主动把手伸进袖子里,谁知店主的动作比我更快。他问,路还好找吧?我点了点头。然后他毫无预兆地说了起来:
“十五年前,我把店搬到了这里……”
您不是本地人吧?不,我就是凭感觉猜的。而且您的穿戴也很整齐。您是从哪边过来的?哎哟,那么远啊?劳驾您大老远跑到这种乡下地方来,真是不好意思。您是不是在那个什么“因特网”上查到这家店的?我对电脑啊,真是一窍不通,只是听人说过这家店在网上有点名气。我也没什么厉害的本事,只是干这行的时间比较长罢了。承蒙大家看得起,还有客人愿意大老远过来捧场,我当然是感恩都来不及啦。
店主嘴上这么说,可是在我看来,他其实有些为难。镜子里的他面带完美的微笑,让人无法想象他露出其他表情的模样。他的嘴唇两侧刻着深深的笑纹,但同样的笑纹并没有出现在眼角。
他往我的头发上喷了些温水,然后盖上一条热毛巾。
我有多久没有去理发店剪过头发了?高中毕业后,我想把发型弄得时髦些,于是不知不觉养成了去美发厅的习惯。原来常去的那家理发店的大叔,总想把我的头发剪成跟他一样的三七开。
店主把热毛巾往我的头皮上压。好烫,我差点喊出来,但并没有觉得不舒服。对了,享受毛巾的热度渗进每个毛孔的感觉,不就是理发店的妙处吗?那是一种令人怀念的感触,一种被我遗忘已久的感触。
热毛巾散发出一丝微弱的生发水香味。这种香味也让我备感怀念。那是“大人”的味道,是成熟男人的味道。小时候,每次去理发店,我都会使劲闻这种味道,把它当成一种通往陌生世界的记号。
您想剪成什么样呢?像您这样的年轻人,平时应该很少进理发店吧?嗯,我当然能看出来,因为美发师的剪法跟我们不一样。您特意选择这家乡下理发店,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啊?
对不起,我不该瞎打听的。因为有很多客人会在痛下决心或是决定改变现状的时候,去一趟理发店。干这行的日子久了,我由衷地觉得,在遇到人生转折点的时候剪头发可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一样。
您放心,我不会给您剪那种老土的发型。有什么要求您尽管提就是了。
我不擅长向理发师提各种要求。“照现在的样子,剪短一些就行”——这句说惯了的话差点脱口而出。可是闻着那生发水的味道,我改变了主意。
来一趟有名的店不容易,于是我鼓起勇气问,您觉得我适合什么样的发型?可以拜托您拿主意吗?话音刚落,店主的眼角就浮现出了笑纹。
您能提这样的要求,我真是太高兴了。当理发师的都盼着能听到这句话。可这事还真不能我一个人说了算,我还是会跟您商量着剪的。
嗯……您的脸是瘦长型的,所以两侧留厚一点可能比较好。您平时用哪只眼睛比较多?右眼是吧?那发线也分到右边吧。因为别人看您的时候,视线会下意识地顺着发线的方向。如果对方的视线碰上您的主视眼,您的表情就会显得更有活力。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您别怪我多事,我只是想知道您从事的是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的工作,还是特别注重整洁感的,抑或是信誉至上的?怎么说呢,就是想了解一下您的工作性质。
我一直觉得,男士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选择相应的发型。不能光看脸型和着装,工作其实也是选择发型的重要标准。这年头啊,运动员的发型越来越像夜店牛郎。您可能觉得我的思想特别古板吧。
平面设计师?啊,我懂了,就是设计书本、杂志这种东西对吧?
店主抓起一束刘海,用指尖轻抚一下。只见他微微点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我的整个脑袋摸了一遍。他的动作如此轻柔,像在摸古董壶一般,摸着摸着,还不时歪一下脑袋。他应该是在检查我的发质和头骨的轮廓,可我总感觉在参加一场考试,他就是检验我有没有资格在这家店理发的考官。
我的发旋长在一个特别奇怪的地方。一摸到它,店主的手就停住了。之后,他又摆弄了一会儿我的头发,随即轻叹一声。他会对我说什么呢?我有些紧张。谁知从那双薄得仿佛一条皱纹的嘴唇间吐出的话,仅仅是关于新发型的几个选项与提议。
不等我开口回答,店主就“咔嚓”一声,动了一下不知何时拿在手上的剪刀,仿佛是要打断我的反驳。然后他用结案陈词般的口吻说道:“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会特意要求理发师剪一个并不适合他们的发型。明明已经不年轻了,却想保持年轻时的发型。明明长得很凶,却想把自己弄成文弱书生的样子。我一个剪头发的,说这话可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我觉得,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往往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都能透过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
我回答,那就剪您最先提到的那种吧。无论接受店主的哪个提议,我的头发似乎都会被剪得短短的。
直到这一刻,我才怀着上手术台的心情,把进店后一直绷着的背靠在椅子上。照店主的说法,我会在一小时后见到陌生而真实的自己。
理发椅上装着头枕,也有脚垫,像温柔的臂弯一般将我环住。下沉的柔软身体与稳稳往上托的弹力在黑色的皮革中对抗,让人产生浮在水面般的错觉。
我的眼前是一面硕大的镜子。镜中映着海景。这家店所在的位置要比沿途的其他地方高出一截,所以窗外没有任何遮挡物。身后窗外的大海,就这样一览无余地映在了镜中。
秋日午后水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两种蓝色各占据半面镜子。除此之外,还飘浮着白云,好似未上任何颜色的留白。要是没有从右向左飞过画面的海鸟,这面镜子和裱过的一百号风景画没什么两样。
您喜欢这面镜子吗?那就好好享受镜中的景色吧。有了它,客人们就会看着正前方,这样我用剪刀的时候也会更顺手一些。我们理发店有个规矩,客人一旦坐上理发椅,就不能再看书了。可是最近,好多人刚坐下就掏出手机开始摆弄。
店主用梳子用力拉起我后脑勺的头发,发根都绷紧了。只听见“咔嚓”一声,倒梳起来的头发被剪断,挣脱了梳子的束缚。我感觉到一丝痒痒的快感。先拉,再“咔嚓”。理发店的声响居然也和那些把脑袋当玻璃摆件处理的美发厅不一样。原来进理发店是一件这么享受的事?还是说,是因为这位店主技艺精湛?
我坐的这张椅子斜上方挂着一张裱了画框的奖状。它显得那么随意,仿佛是往墙上挂浮雕画时顺便挂上去的。把视线移到视野的尽头,还能隐隐看见置物架上的观叶植物后藏着奖杯。
据说当年有不少大牌明星和政经界大腕特别推崇店主的手艺。这一段段趣闻逸事,让店主一度成为世人议论的焦点。去年某位大明星去世的时候,他与理发店的不解之缘再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有杂志说,理发店的店主已经离开了东京,把店搬到了偏远的海边小镇。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话到店里约时间,却毫不费力地约到了想要的日子。我来的时候,店里并没有别的客人刚走的迹象。而我进来之后,也没有其他人出现。
工作忙吗,自由设计师?呵,您还这么年轻,就已经自立门户了?了不起。瞧您说的,每天忙得团团转,那就是成功的体现呀。无论做什么生意,头几个月都是最关键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头几个月一过就知道了。哎呀,我都为您高兴。毕竟我也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特别有共鸣。
我觉得,工作这件事,说白了就是揣摩别人的心思。有时是揣摩客人的心思,有时是揣摩同事的心思。当理发师也好,在别的店里工作也好,做公司职员也好,这一点都是不变的。
我这可不是倚老卖老讲大道理。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也跟各种各样的人聊过。我刚才说的,也算是一种统计结果吧。
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都是擅长解读人心的人。倒不是说他们特别有人情味,只是有一种能看穿别人心思的能力。说他们会糊弄人也成。糊弄这个词有点难听,但这些成功者的确都有成为一流骗子的潜质。
我想学也学不来。我嘛……只是做这行的时间比较久罢了。毕竟我入行的时候还在打仗呢。
从后往前剪过一轮后,店主换了一把剪刀,也换了一把梳子,再次回到后脑勺。
这一次,他手上的动作变得更细腻了。落在罩衣上的头发都特别短。如果把剪头发比喻成雕刻,那么第一轮就是粗雕,刚开始的第二轮则是对细节的精修。店主的每一个动作都很从容,唯有右手的手指忙个不停,好似寿命很短的小动物在活动。
嚓嚓嚓……剪刀发出清脆的响声。店主的话特别多。也许他本来就爱说话,又或许是他把聊天看成了服务的一部分。
我出生在东京的平民区,是那种放眼望去尽是长屋的地方。我们家从我祖父那代开始经营理发店,我算是第三代传人。所以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干这行了。
还在国民学校的时候,我就过上了一放学就去店里帮忙的日子。算实岁的话,我当时才十一二岁,正是最贪玩的年纪。
客人的头发是绝对碰不得的,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地上的碎发打扫干净。一有客人剪完头离开,就得把地上的头发清扫干净。这是我父亲的信条。只要地上有一根漏掉的,我就得挨拳头。我们家在当地也算老字号了,店里有其他理发师傅,还有徒弟,根本不缺人手。我当时特别不理解,为什么非得让我干这个呢?
当年的理发师傅都是十二三岁拜师入门的。现在想来,父亲大概是怕我继承家业的时候被其他师傅瞧不起吧。父亲,尤其是那个年代的父亲,绝对不会对孩子说“你真乖”“我对你有很高的期望”这种话。但他们心里都是这么想的——绝不允许自己输给外人,可输给亲儿子还是心甘情愿的。真的,我可没骗您。
店主凝神看着我的脑袋。他的嘴动个不停,手却没停下。他只用左手大拇指抓住梳子,同时用食指和中指梳起我的头发,动作灵巧得很。好长的手指。只见他高高抬起手肘,手上的动作非常细微,一点点修剪着头发。那眼神就像在精雕细琢某件工艺品似的。我可没有一边动剪刀一边跟人说话的本事。就算剪的是最简单的彩纸,我也怕剪到自己的指头。
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张了。男人大多剃了光头,去理发店剪头发的人也越来越少,于是理发店一家接一家地关门。我们家的生意还能勉强维持,只是店里几乎没剩下几个员工。理发店是所谓的“和平产业”,难免会被官府盯上。理发师傅被召去当兵不说,连理发椅的架子都被征用了,因为是金属做的。
不过也多亏了这番折腾,上初中的时候,父亲终于允许我用推子给客人剃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位客人是鞋店的少东。他是个时髦的人,平时都把头发梳到后面。也不知是为什么,那天他点名要我剃,说:“今天就请小师傅剪吧。”
原来他收到了入伍通知,临走前特意来剪头发。他平时天天擦发蜡,被宪兵打了也不肯改,一下子剃成光头哪儿受得了。镜子里的他一脸凝重,那表情我至今都忘不了。只是我也不知道他是下定了决心上战场,还是仅仅不甘心而已。剃完后,他对我说:“等打完仗,我还要留背头。你可得好好练本事,以后给我剪啊。”说完还给了我一颗奶糖。当时奶糖已经成了在黑市才能买到的东西。可是,他到底还是没能活着回来。
店主把手指搭在我头上,让我把头仰起来。镜中的水平线稍稍下降了一些。窗口上方的挂钟映入眼帘。镜中的钟是左右相反的。本该指着下午四点的时针正对着八点钟的方向。西沉的红日在蔚蓝的海面上投下金色的光影……
年轻人听我说这些一定很无聊吧?您要不要睡一会儿?不用睡?那我就接着往下说了。像我这样的老头子也只能说说陈年旧事了。不过父亲当年教导过我,口才也是理发师傅的必修课。啊,他没直接跟我说过这话,是他的背影告诉我的。
父亲在我、家人和店里的其他理发师傅面前从来都是绷着脸,但他在店里特别健谈,对客人也很热情。无论人家是刚从外地回来的电工,还是女校的历史老师,父亲都能跟他们聊上几句。这样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毕竟父亲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他会把每天的报纸从头看到尾,理发店放假的时候,他还特意去浅草听压根儿就不喜欢的落语。母亲当年总抱怨,父亲把一整天能说的话都在店里说完了。可惜我们家的店在昭和二十年的那场大空袭中毁了。
店主后退半步,把老花镜推到额头上,开始前后左右打量我,严肃的表情中没有一丝微笑。我有点难为情,甚至觉得脸颊发痒。“嗯……”他点了点头。我还以为这就剪完了,没想到他又换了一把剪刀,像修剪盆栽似的,在某些地方稍微剪上几刀。店主的剪刀都放在吧台的托盘上,闪着银色的光。他到底有几把剪刀啊?
战争是我上初二那年结束的。嗯,生活很快就开始恢复,可能比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中更快一些吧。那年九月,学校就复课了,因为校舍只烧毁了一半。
恢复的速度真是快得出奇。您知道老师们在复课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回收那些灌输军国主义的教科书,像修身、国史什么的。我越想越觉得学校是个荒唐的地方,就养成了逃学的习惯,时间久了干脆不去了。再后来,我离家出走,在黑市干起了替人跑腿的营生。
其实,我原来是想当个画家的。上学的时候,我成绩最好的那门课是美术。家里还有店需要我接班的时候,画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可理发店已经没有了呀。于是我一边捡烟蒂,拆出里面剩下的烟草做卷烟,一边用小铅笔头练素描。因为我听说武藏野的美术学校复课了,想去那里上学。战争结束的第三年,我父亲搭了个棚屋,重新开起了理发店,可我当时根本没有回家帮忙的打算。
可是,我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只有旧制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报考那所美术学校。
店主看着我映在镜中的脸问道,想当设计师的人是不是要先上专科学校?很多专科学校有平面设计专业,但我是从美术大学毕业后才进的设计事务所。我怕戳中店主的伤心事,最后还是老实回答了,并补充道,我现在还时不时接一些插画的工作。
听到这儿,店主的手竟然停住了。只见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仿佛在纳闷:为什么手里握着的不是画笔,而是剪刀?片刻后,他察觉到了我的视线,眯起眼睛笑了。“哎呀,真棒……”然后他又重复了一遍,“哎呀,真棒。”
离开黑市后,我跟着替人画招牌的画师做了一阵子学徒,还画了一些作品给美术展投稿,却一无所获。最后,我还是回家了,求父亲再给我一次机会。于是我又干起了给理发店扫地的差事。那一年,我十八岁了。
我没上过理发学校,都是照着父亲的样子学的。父亲也没有手把手教过我,翻来覆去只跟我说一句话,“地上不能留一根头发”。但这句话的意思和战前是不一样的——那会儿,我们要把剪下来的头发卖给做佃煮的铺子。因为当时物资匮乏,黑心铺子会拿头发做化学酱油。头发的主要成分不是氨基酸嘛。
回家两年后,父亲才允许我给小客人剃头。到了第四年,他终于开始把店里的一把椅子交给我负责。他经常当着客人的面吼我,但我总算能站在他身边干活了。谁知没过多久,父亲就走了。一天早上,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好端端一个人说没就没了。
店主一遍遍问我,听他说这些会不会很无聊?他每问一次,我都要摇一次头。在我心里,那个年代的事一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可是听他这么一讲,当年的光景仿佛都浮现在眼前。毕竟此时此刻,一个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正在给我剪头发。
我的头发短了很多,脖颈后面凉飕飕的。不见了刘海的额头,总是被挡住大半的耳朵都露了出来。镜中的我和平时判若两人。哦,原来我长这样啊……
店主把剪刀换成了剃刀,反复削着发梢。削了好一会儿,他才不情愿地松开我的头发,用刷子掸落罩衣上的碎发。然后,他就从镜中消失了。人虽然走开了,可嘴巴还在动。
于是我二十出头就成了一家店的顶梁柱。父亲走后,客人明显比原来少了很多。不少才怪呢,谁想让一个昨天还在挨老爹骂的年轻人给自己剪头发?我要是客人,肯定也这么想。
打那以后,我就开始玩命练本事。现在的理发师可以买假人练手,当年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只能到处求人帮忙,说“只要你让我剪头,我反过来给你钱”。掉在地上的头发我也不卖了,全部拿丝线捆起来,作为练习的工具。这些碎发本来已经很短了,但我会继续剪,直到它们跟平头的头发一样短。那时候街上常有野猫野狗的死尸,我有时候会把它们捡回家练手,觉得太臭,就在鼻孔周围抹点曼秀雷敦的唇膏对付一下。总而言之每天从早练到晚。客人比原来少,时间自然就多了。
昭和三十年以后,店里的生意才一点点好起来。我本来想说这是我潜心练习的结果,但生意好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慎太郎头”。
啊,您不知道呀。就是当过东京都知事的那位先生年轻时留的一种独特的发型。他弟弟石原裕次郎主演的电影上映后,这种发型开始流行起来。也算平头,但是额发比较长。
我成了我们那一带最擅长剪慎太郎头的理发师,名气一下子响了。毕竟那阵子满大街都是留慎太郎头的人。多亏了这种发型,理发店的生意才上了轨道。
您问我是怎么练的?嗨,其实我自己就是裕次郎的影迷,想模仿他的风格和打扮,于是做了很多功课,把自己的发型也剃成了慎太郎头。
慎太郎头的难点在于额发与两侧的平衡,但剪起来不是特别费事,一天能剪好多个。我真的特别感谢这个发型。
肥皂味扑鼻而来。回头望去,原来店主正在用一把形似茶筅的刷子在四四方方的陶器中打肥皂泡。
对了,理发师是会给客人刮胡子的。我小时候也经常去离家不远的理发店剪头发,但那时我还没长出几根胡子,总是选价格更便宜的只理发的套餐。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让别人刮胡子。
三十年代真是理发店的黄金时代。熟客每个月至少要来两次。毕竟那时候没什么东西好供人消遣,对男人来说,理发是一大享受。当年也没人预约,客人都会耐心排队。我们店里有将棋的棋盘,有的客人会在排队的时候杀上一局。下了半天没分出胜负,引得我凑过去看热闹也是常有的事。孩子们都爱看漫画,一看就停不下来。被叫到的时候,反而会一脸不高兴。
对了对了,那时候姑娘也是来理发店剪头发的。大家都会剪所谓的“少女头”,跟童花头有点像,但脖子那儿会剃得更短一些。我们家应该也是那一带头一家买电视机的理发店。
我就是在买电视机那年成的家。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我取消了热海蜜月游,用省下来的这笔钱付了电视机的首付。老婆是我的远房亲戚,来自秋田,原本是在店里打杂的。文文静静的一个人,勤快得很。先看上她的不是我,而是我母亲。不知不觉,家里已经把婚事安排好了。我也没想太多,只觉得她长得还不错,仔细瞧瞧挺好看的,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家。当年人们结婚都是这样的。
我紧张地等待店主给我刮胡子,没想到他只剃了发际,就往我身上多套了一层塑料罩衣,说道:“先给您洗头吧。这边请。”我只得起身跟着他过去。坐在椅子上仰视他的时候,我还觉得他比同龄人高,但站起来一看,他的身子就显得特别小了。
洗头池设在房间的角落,前面放着一把椅子,和我刚才坐的那把一模一样。店主刚才说了,一个人就能上上下下打点好的店才是他的理想。这是放在店里的另一把理发椅。坐上这把椅子的人兴许也能看见大海。
我在洗头池前坐下。因为在美发厅洗头的时候,人都是仰面躺着的,所以我刚开始还有点懵。在店主的示意下,我弯下腰,把头伸进了水池。
店里的背景音乐轻柔而安静。现在放的这首曲子是披头士的《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中》。音乐声是从屋子深处的卡带录音机里传出来的。我问店主,您喜欢披头士吗?这是我第一次主动和他说话,声音竟有些嘶哑。
披头士?啊,您是说现在放的这首曲子?我都没注意。放音乐是为了让客人放松一些,倒不是我自己喜欢听。我会根据客人的年龄和给人的感觉选择要放的曲子。平时放得比较多的是古典乐和电影音乐。我一般都会挑安静的曲子,客人要是想听流行歌曲,我也会放的。
店里没准备太多适合年轻人的曲子,于是我就想,放点披头士好了。
店主冲洗了好久,这才往我的头上倒了一圈洗发水。凉凉的。原来我刚才闻到的肥皂味是这种洗发水的味道。店主仿佛在用手抚摸我的头一样。与其说是洗头,不如说是按摩头皮。
然后冲洗了第二遍,上了第二遍洗发水。头发打出了泡沫。手指的力度比刚才更大了。唰唰唰……传来轻快的响声。自己洗头的时候,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
您要是问我喜不喜欢披头士,我只能说我没办法喜欢上他们。老理发师应该都不喜欢吧。倒不是说他们的歌不好,问题出在头发上。
理发店的生意,是从昭和四十年代初那群人到日本来访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的。头发长了,就去理发店剪短一些。男人都是这样,就跟太阳东升西落一样理所当然。可是这个习惯被那群人彻底摧毁了。
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慢慢发生的。从那时开始,理发店就一点点、一点点地萧条下去。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老理发师坚信,从东边升起的太阳今后还是会在西边落下,谁都不愿直视现实世界的潮流。一些机灵的理发师开始给客人烫头发,可惜我周围的同行们太乐观了。他们觉得玩小乐队的都不是什么正经人,这些人掀起的潮流绝对长久不了,很快就会消停。
后来,就有了嬉皮士和疯癫族。留着乞丐发型的年轻人开始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传统的理发店一家接一家地倒闭,就像一根根从头皮脱落的头发。
我家的店也没能幸免。三十一岁那年,我在理发大赛上拿了个小奖。可这种奖啊,真的是一点用都没有。眼看着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两个雇员的工资都快开不出来了。我也知道,要是把他们辞掉,我一个人负责理发,让老婆做其他杂事,店还可以勉强维持下去,但我打定了主意,要是真走到不得不辞退员工那一步,就把店关掉算了。倒不是因为我特别疼惜员工,只是我们家是有三把理发椅的老店,我又是第三代传人,这口气还是要争的。我就是听不得别人说我家的店江河日下。
工作不顺心的时候,私生活也是要出问题的。我这人特别爱喝酒,酒品还不好,一喝醉就控制不住自己。渐渐地,我开始打老婆。老婆是个温顺老实、沉默寡言的人,所以我们吵不起来。她从不顶嘴,也不跟我发牢骚,只是默默地收拾被我摔碎的玻璃杯和小酒碗。
可是……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您提个醒,这世上没有比温顺老实、沉默寡言的女人更可怕的了。
一天,我参加完商店协会的联欢旅行后,回家一看——老婆没影了,她的衣服和东西也都不见了。我每次赌马赢了钱,都会买些围巾、发卡、首饰之类的小东西讨她欢心。可这些东西都被她丢进了垃圾桶。
敢情她是回了秋田的娘家。过了一阵子,她寄来了离婚协议书。反正也没孩子,我就毫不犹豫地盖了章。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多年,中间却始终隔着一面镜子。就算朝对方伸手也没用,因为镜子里的东西都是反的,连握个手都是奢望。啊,您感到哪里痒吗?
店主用手掌揉搓着我满是泡沫的头两侧,又用蜷曲的手指揉捏头顶。先强,后弱,再强……我的头随着他的动作上下左右摇摆,好不爽快。疼吗?水没流到眼睛里去吧?店主用哄孩子的口吻问道。
冲第三遍,上护发素,然后又是漫长的冲洗。
回到之前的那把理发椅上,他先用毛巾擦头发,再拿吹风机吹。在此期间,我只做了一件事,“坐着”。像小孩子一样任人摆布的感觉太舒服了。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来着……大概是跟老婆正式离婚后没多久吧。我也没有力气再逞强了,只能辞退那两位雇员,独自守着偌大的店面,呆呆地等客人上门。
就在这时,店里来了一位头发长得吓人的男青年。他穿着一件印着佛祖的T恤衫,下身是喇叭牛仔裤,长发到腰。要是他张口就说“给我剪到十五厘米长”,我肯定会把他轰走。
谁知他对我说,帮我剪成三七开的短发吧。我顿时觉得心头一热。我生怕他中途改变主意,连忙先给他咔嚓一刀,然后才问,你为什么要剪头发啊?
他说,跟我同居的姑娘怀孕了,再玩音乐也没法养活她,所以要去找一份正经工作。
我在给他剪头发,他在理发椅上掉眼泪。那可是一个满脸都是胡子的人啊。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鞋店少东。那次我剪得特别用心,还免费帮他刮了胡子。
经过这件事,我下定决心,要让理发店改头换面。青年走后,我就把自己的慎太郎头给剃了。打那时起,我的头就一直是您看到的样子。
不能死抓着只有历史的破店不放。我一咬牙一跺脚,举债装修了店面。后来,一位做经营咨询师的客人告诉我,这就叫“高风险高回报”。
我撤掉了等候区的电视和漫画,把整个房间弄得跟酒店大堂似的,还雇了新员工。我们店原来只招年轻人,从零开始慢慢培养,但我打破了这个传统,从一家名店挖了个手艺不错的人过来,给他开了很高的工资。然后我还去学了按摩,从最基础的学起。当时正好是美容院刚进日本的时候,全国上下加起来没几家,我们还一起去听过美容技艺的讲座。洗发水、生发水什么的也全换成了原来不舍得用的高档产品。不过我也把价格相应提高了一些。在别家把价格提到一千日元都要犹豫半天的时候,我家的定价是一千八,高了将近一倍。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我当时真的是豁出去了,别说是从清水寺的舞台上跳下去,那简直是从珠穆朗玛峰上跳下去。
我心想,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弄一家自己最满意的店,最后搏一把。实在不行,那我就去当疯癫族算了。
没想到这一搏还真赢了。说起来也真是不可思议。原先的客人的确被吓跑了,觉得我们家的门槛太高,但是有新客人来呀。虽然这家店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可创业时间长也成了一个卖点。就凭这个,我也得好好感谢守住这家店的父亲和祖父。还有一个人千谢万谢都不够。要是没有他,我家的理发店怕是火不了几天,是他让这家店真正兴旺了起来。
店主开始给我按摩了。长长的手指将柑橘味的精油揉进我的头皮,按压着我的头部。那感觉就像故意把手指插进了头盖骨接缝,连微弱的痛感也变成了快感。之后,他又用手指按住我头部两侧的下巴根和太阳穴,把头整个儿往上拔,我不禁喊出了声。
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至于名字,我就不说了,不然会给人家添麻烦。就是这样一位大明星,成了我家的常客。
他第一次来的时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因为他来得很突然。我只能说,他就像直接从电影屏幕里走出来的一样。
当时浅草有个谐星出身的配角演员不时来我家剪头发,大明星貌似就是从他那儿听说了我。他一坐下便说:“我接了部黑帮电影,帮我剪个有那种感觉的发型吧。”
我顿时犯了愁。起初,我建议他剪方头——说白了就是平头。可平头是很难剪的,特别考验理发师的技术。而且大明星的发质偏软,就算剪短了,头发也立不起来,弄不出四四方方的轮廓。我心想:完了,这头发没法剪平头……只能再跟他商量,但他翻来覆去就一句话:“您看着办吧。”他面色凝重,眼睛紧紧闭着,仿佛在忍受某种痛苦一样。他肯定在苦恼,觉得再演帅气善良的角色很难有突破了。
我想象自己正站在理发大赛的决赛会场,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两边的头发剃到最短,几乎能看见头皮,顶部的头发则稍稍留长。我不是很擅长剪慎太郎头嘛,给大明星剪的发型,就跟慎太郎头的平头版差不多。最后再用大量的发胶让留长的那部分头发立起来就成了。他日后的标志性发型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星特别满意我给他做的发型。后来他还亲自打电话给我,请我去了拍摄现场,说化妆师就是没法让他的头发竖起来,还是得让我出马。
他顶着我弄的发型主演的那一部电影,我足足看了三遍……不对,是四遍。经过这件事,我总算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自豪的心情。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