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蔡垒磊 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编辑推荐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还一事无成?
为什么机会来了你却总也抓不住?
为什么用尽省钱招数还入不敷出?
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颠覆错误认知,直指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六件事:
重新认识自己——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重新认识知识——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重新认识金钱——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重新认识时间——时间用在哪儿,决定你是谁
重新认识关系——尊重界限,找准自身定位
重新认识人生——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6大关乎一生的重要命题
33个颠覆认知的现实真相
80条反转人生的辛辣见解
内容简介
有人说:为什么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懂,但却以为自己懂了。认知是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而行为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通过从源头上提升对每个人来说极重要的六件事(清醒认识自己、如何有效学习、建立恰当金钱观、高效利用时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成功)的基础认知,搞清楚它们的内在逻辑,指出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直指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道理,让你思维开挂,认知升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作者简介
蔡垒磊
江湖人称蔡叔,宁波思维工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
其个人微信公众号“请辩”有着30万 的订阅者,对人对事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总能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按照知识在脑子里形成的难易程度,我们把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分呢?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获取现成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最多是途径上的困难,但接触和复刻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因此,我们的判断依据是知识的高低层次由“自我附加值”的多少来决定。
为什么自我附加值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在纯粹接收到任何知识的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体会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原因也很简单,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时,这时候的知识对你来说是完整的。但当你将结论或者哪怕是你的推演过程告知他人时,他人接收到的信息必定是不完整的。于是,这种信息里不管包含了多少智慧,对他人来说,它依然只是个价值不大的底层信息。只有他利用自己的内生系统对你的结论进行一番判断,并结合了自己的内部创造以后,对他来说,信息的价值才会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待在学校里的年头越来越长,因为人类的知识总量在迅速膨胀。当牛顿历经长年累月的研究,最后告诉我们天体运行的规律是A的时候,于我们而言,这个知识依然是底层的。若是我们直接接受,其实价值并不大,顶多拿来吹牛。我们需要先形成足以判断之所以A会是A的基础系统知识,才有能力在其上面添加自身的附加值。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这个过程会缩短,但毫无疑问并不会比知识膨胀的速度快。于是,在知识一键植入的技术未能大规模普及的前提下,完成基础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是一个必然趋势。
那么,是不是知识和知识之间只有层次的差别呢?不!我们对于基础信息的筛选也非常重要。这有点像下厨,当然厨艺更高的人做出来的菜味道更好,但原材料的差别,也会让双方处于不同的起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知识除了分层次之外,在同一层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比如我们直接摄入的基础信息知识里,有效程度也有差别。
有些知识是孤立的,无法或者很难跟其他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比如伊丽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么、《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你说这些不是知识吗?当然是知识!你说这些知识无效吗?也不能这么说。你只能说,这些相对比较孤立的知识是“次有效知识”。我们曾经在很多看似高端的电视节目里都看到过关于“次有效知识”的比拼,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知识的广度和貌似丰富的程度跟有效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
因此,当我们摄入基础信息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多摄入有效知识。次有效知识由于其孤立性,出现的频次不高,寻找的难度较大,同时也较难记忆,于是,看上去好像更厉害,但这种炫耀为先的学习目的正是我们该竭力避免的。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阅读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尚未成书的。如果从知识的分类来看,阅读的至少是“体系知识”。比如你现在正在阅读这本书,就是系统阅读,全书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里面每一章的知识都自成体系,每一章里的小节与小节之间又紧密关联。
碎片化阅读则不然,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的并不是那些长篇累牍的系统书籍,而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这种碎片化阅读是针对阅读对象的,并不管你花多少连续时间在上面,比如阅读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会把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区别理解为阅读时间的长短,以为长时间的阅读就叫系统阅读,插空的短时间阅读就叫碎片化阅读,这是不正确的。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按阅读对象来分的,而不关乎每一段阅读时间的长短。只要你在一段时间内阅读的内容是成体系的,就是系统阅读。
从历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一直是非常少的,长年处于个位数,位于世界下游,这个时候我们说的一般就是阅读系统书籍的数量。
系统阅读当然有其好处,比如你读下一章节关于“金钱”的认知,一共能有几十页。从金钱的定义到我们的错误观念,再到我们的错误行动,然后告诉你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念和行动。全章读完,你可能会对金钱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对挣钱这件事有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可以帮助你改掉很多坏毛病,而不仅仅是更新了你关于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的看法。
如果我把这整本书,甚至往里再加点杂谈类内容都拆成小篇幅的文章,分成几年打乱顺序让你看完呢?也许你就会看了前面忘了后面,在看的时候点头称是,看完以后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也难以在脑子里聚合起体系化的知识。
不过系统阅读也不总是好的,系统阅读的弊端在于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大块时间的,因为每更新一个概念所花费的篇幅更大一些,跟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于是,你的每一次系统阅读的开始就先要在脑中整理相关知识,才能接着往自己的体系里加东西。一般来说,用小块时间是干不了的,因为通常还没看几页,时间就到了,且由于没有充足的后续时间对系统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这些缺点却恰恰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碎片化阅读的文章一般篇幅不长,且阅读的主题之间没有多大的连续性。因此,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的特点,使得我们能有效地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毕竟,每个人每天都是有很多碎片时间的。如果能加以有效利用,长年累月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但碎片化阅读的缺点同样很明显,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主题通常深度不够,要么是主题深度足够,但讲得深度不够,或者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相关性和连续性。哪怕是所谓的“干货”文,我们也只能在这些内容里看到大量的条目式和标题式的东西,不足以让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普通人真正将有效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容易因为思辨时间和能力的不足,往自己的脑子里加入很多毒概念、伪概念。所以随着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你会发现很多人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问两句,可能什么都不是真懂,这就是现有框架下大量碎片化阅读的后遗症。
那么,碎片化阅读是不是邪门功夫,不该被采用呢?那倒不是,碎片化阅读是真真切切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这几乎能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一个提升效率的东西同时带来“副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肯定不是将副作用和效率一棍子打死,而是解决副作用的问题就好。
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能力,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我们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建立起自己关于判断知识的知识体系。首先,能分辨出哪些能要、哪些不能要。其次,针对自己要的东西,补齐相关需要的背景知识,将碎片化阅读变成我们建立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从碎片化阅读起步,从而顺利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才是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的高效方式。
出于同样的目的,我尝试做了一个叫“蚂蚁私塾”的公众号产品,就充分地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结合了起来,为的就是让每位读者在不降低阅读效率的前提下,能够用碎片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系统书籍,还能成功接收到有效的系统知识。我想,这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应该就是未来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主流。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