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惰性》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
7.1(234人评价)
“心想,事才能成”,积极心理学的信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在普通大众的意识中刮起了乐观主义的旋风。
“乐观幻想能够带给帮助人们洗涤负面情绪,能够帮助人们培植正向能量,能够促进人们达成自己的愿望……”然而,看起来无所不能的乐观幻想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知名心理学家厄廷根从幻想的真实效果入手,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乐观幻想的弊端。它不但会通过欺骗大脑,腐蚀人们的内在活力,还会制造出自欺欺人的过滤层,以排除那些会拆穿自己的真实信息。
如何不让美好愿望沦为“白日梦”呢?厄廷根根据自己20余年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全新的工具WOOP。将“乐观幻想”与“事实障碍”牢牢绑定,由幻想催生的惰性就会被破除,接着再与明确的计划密切关联,人们的行动力就会大幅提升。
幻想是人类的天性,诞生于人们的生存需求。它本身是中性的,人们可以用它来幻想乐观的结局,也可以用来幻想出现各种危机的情况。面对异常煎熬的情况,乐观幻想可以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从而使每个人变得坚忍;面对严酷的环境,乐观幻想可以提升人们的敏感性,从而发现更多生存的机会(只是发现而不是依靠行动来创造)。另外,幻想还是一种认知工具,能把愿望投射到现实之中。显然,如果人们能够明晰有关愿望的更多细节,那么就会有更强的动力去追逐愿望。
那么,幻想是否就是毫无益处的呢?人们是不是应该戒除乐观幻想,对沉湎于美梦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从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对以上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乐观幻想会在短时间内令人感到愉悦,但长此以往,人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并且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神经质行为。他还认为,人的幻想或“白日梦”是对消极现实的弥补,在此过程中,人会做出有违道德或非理性的行为。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戒除乐观幻想。20世纪中期,新弗洛伊德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学者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将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摒弃幻想,才是“健康的心态”,才能实现自我。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丽·雅霍达(Marie Jahoda)是这样说的:“这种对现实的认知才是健康的心态,其脑中所想与现实是一致的。”特别是,人要认同自己身上那些自己都不喜欢的特质。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宣称:“心理健康的人觉得可以接受自我及本性,而不会感到懊恼或委屈。”这种说法暗含对美梦和憧憬的批判。
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存在,并且不限于学术领域。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评论家对理想化和乐观幻想的观点横眉冷对,因为它们没有站在“现实”的地面上。2009年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在其《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一书中就对乐观幻想进行了严厉批判,她将其称作“某种蛊惑”。艾伦瑞克倡导“大家应该擦亮双眼,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不要在情绪和幻想中加入任何色彩。”我们要将喜怒哀乐的干扰挡在身外,眼里只有客观现实——连自己不喜欢的那些现实也要看在眼里。“现实主义,甚至是防御性悲观主义(1)都是生存的先决条件,不仅对人是这样,对所有动物也是这样。随便观察一下某种野生动物,大家也会被其警惕性所震撼。”可是,野生动物是一回事,大学生就是另一回事了。23岁的瑞琪儿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居住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座城市里。4年前,她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过一次痛心的经历:她的男朋友蒂姆因贩卖毒品而被捕入狱。蒂姆可不是一般的男朋友,他是瑞琪儿的真爱(或看起来是这样)。她曾在一篇未发表的随笔里写道:“我们相爱,因为别的毫无意义;我们相爱,因为我们离不开彼此。”蒂姆被捕的消息很是令人震惊,因为他此前从未惹过什么麻烦。他不是毒贩子,也没加入黑社会,他跟瑞琪儿是在一家五金店里打工时认识的,他工作勤奋,表现比她要好很多。瑞琪儿回忆说:“要是不忙忙碌碌,他就觉得自己很没用。他总是在工作。”
不幸的是,经济衰退对蒂姆一家的打击太大,他不得不想法子挣钱,甚至得自己打工攒学费。可是,不管他花多少时间去做兼职工作,挣来的钱都不够用,于是他就与毒品扯上了关系。
瑞琪儿说:“蒂姆可以有很多身份——工人、爱人、斗士、儿子、员工、男朋友、铁哥们儿,但我怎么也无法把他跟‘毒贩子’这三个字联系起来。可是他真那么做了。”蒂姆学着镇上其他几个年轻人的样子卖了两三个月的大麻,瑞琪儿发现后就劝他罢手,他则说她不了解穷困潦倒是什么样子。他说得对,瑞琪儿的家庭很富裕,但她说毒品是不好的,不能碰。可她的话蒂姆听不进去,于是她只能让步,祈求上苍保佑蒂姆尽快挣到所需的钱,趁着还没惹上麻烦,赶快金盆洗手。她并不认同他的行为,但她理解他的难处,而且她对他的爱并未消减。
蒂姆挣够了钱,随后真的洗手不干了。可是,几个月之后,毫无征兆地,警察突然找上门来把他逮捕了,这时他19岁生日刚刚过去3天。原来,在最后一次做毒品交易的时候,他向警察眼线出售毒品的情景被警察拍了下来。尽管他是初犯,但法官还是判处他6个月监禁,缓期3年执行。
瑞琪儿仍然爱着蒂姆,她觉得自己要责无旁贷地站在蒂姆这一边。她因要陪他出庭而惊恐不已,她害怕丢人,害怕看到蒂姆的家人伤心的样子,但不去也不是个办法。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我问她是如何度过审判之前那些焦虑而压抑的日子的,结果发现,乐观幻想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我想象着法官或者公诉人说了一些有关蒂姆的坏话,接着我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嘿!你们根本就不了解他这个人!他心地善良,只是犯了个小错而已啊!’接着,蒂姆的妈妈也站起来,跟大家讲述蒂姆小时候的事;他的朋友们也站了起来,讲述他少年时候的事……我们这些人一起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辩护团队,法官也被我们对蒂姆的爱和同情心震住了,他宣布蒂姆无罪释放,还谴责了那些警察。”
所有人都有过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的经历。有些时候,就像瑞琪儿所经历的那样,这些事情只是令人不安,但有些时候却事关生死。不管是哪种情况,当事情的关键不是坚决主动地采取行动,而是咬牙坚持、被动地听天由命,那么乐观幻想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乐观的幻想还能以其他方式予人帮助:它们能给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还能让人在想象中探索未来可以采取的行动。乐观幻想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有益的组成部分,但其益处与大家普遍认为的大不相同。那么,它们的益处到底在哪里呢?乐观幻想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的益处,要因情况而定。
集中营中的菜谱:人们因幻想变得坚忍
读到这里大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其实,很多对生活失去控制的人会幻想出一种理想化的结果,并以此来艰难度日的。他们的这些不受拘束的幻想,也许夸大其词,也许不切实际,却能让他们将生活维持下去。前文提到的那位民主德国的画家朋友,他幻想着自己能够去巴黎游览,借此来阐述自己对绘画的想法和情感。受到丈夫虐待的妻子们,靠着幻想一天天熬下去,甚至相信自己的丈夫有一天会变好。我认识一个牧师,他有一个30岁的四肢瘫痪的儿子,他常常幻想新的医疗技术能让他儿子重新站立行走。
在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说:“黑人依然悲惨地蹒跚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中间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国土家园中流离漂泊。”但他奉劝同胞们“不要在绝望的深谷里面沉沦”。他满怀信心地说,他有一个梦想,在演讲结束时,他详细叙述了该梦想的内容:“终有一天,自由之声将会响起。那时上帝所有的孩子们,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都将手拉着手高唱一首古老的黑人圣歌的歌词:‘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万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关于乐观幻想如何令人变得坚忍,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纳粹集中营里,饥饿司空见惯,被关押者因饥饿而死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一位幸存者如此回忆道:“在比尔克瑙,我们是用饥饿来计算时间的……上午,饥饿;下午,饥饿;晚上,饥饿。”为了对抗饥饿,一些被关押者就想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方法:收集各种食谱。这件事首创于一个名叫“泰瑞辛”(Terezin)的集中营,那里的被关押者手缝了一本食谱,里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巧克力蛋糕、蛋白杏仁饼干、水饺、土豆沙拉……美国大屠杀研究所(United States Holocaust Research Institute)的主任迈克尔·贝伦鲍姆(Michael Berenbaum)认为,回忆以前的食谱是“一种心智的磨炼,需要被关押者忍住眼前的饥饿,回想灾难之前正常的世界,也许还可以大胆幻想一下浩劫过后的世界”。其他人则重点强调了,在“收集食谱、为食材的配比问题相互争论”这些行为中,幻想所起到的作用。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那样:“编写食谱是一个梦想,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么做给了大家活下去的力量。”
在缺乏行动时,梦想能给人多少帮助?首先,我们要考虑一下乐观幻想来自何处。刚开始研究乐观幻想的时候,我怀疑它产生于生理或心理需求。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跟同事希瑟·巴里·卡普斯(Heather Barry Kappes)召集了70名在校大学生,让他们在研究开始之前的4个小时里不吃不喝。在他们到达实验室之后,首先回答了一些问题,用于评估他们的干渴程度。然后,我们给了他们一些食物,其中包括又干又咸的饼干。这些饼干是我们故意安排好的,因为它们会导致干渴。随后,我们给其中一部分学生水,让他们解渴。然后,我们让所有学生幻想一下如下情景中将发生的事情:“你身处在一家餐馆里,侍者为你端来一杯凉白开水,你端起杯子把水喝光了……”我们还让他们幻想一下在另一个场景中会出现的情况——有个朋友问他们加入健身俱乐部是否是好主意,以此引出他们与干渴无关的幻想。测试完毕后,我们让学生们用数字量表评估一下他们所幻想内容的积极和消极程度分别有多少;此外,我们还让一位独立的评判人做了同样的评估。
按照我们的假设,干渴的学生应该比不渴的学生在“幻想喝水”时更积极一些。事实果然如此。干渴引发了人对满足这一需求的想象。
在马斯洛这样的理论学家看来,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实现自我等)相比,干渴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近年以来,研究人员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几种高层次的需求,如胜任感、自主、与他人互动等。因此,我很好奇,人在面临不同的、较高层次的需求时,是否也会产生乐观幻想来迎合这些需求。
“人生要有意义或目的”,这是一个公认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那么,要是不用每天早起上班,大家会有多么高兴或满足?在德国某大城市的数个政府机关的等候室里,我和希瑟·巴里·卡普斯调查了85个人。首先,我们让他们仔细阅读了一段话,其标题是《人生意义来自何处》。这段话的大概内容是,工作造就了人,并使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意义。不过,我们给人们散发的这些材料的措辞稍有不同。半数被测试者(皆是随机选取)读到的内容旨在激发读者的人生目标,而另一半被测试者读到的内容只是含蓄地指出人们主导着自己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跟以前的研究一样,我们让被测试者完成不同的情景描述,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幻想。其中有个情景是这样的:“你申请了某家公司的某个职位,现在,你正坐在接待室里准备面试。这时,考官走了进来,与你握手,把你带到办公室里开始面试……”我们还让被测试者评价一下所幻想的内容的积极或消极程度。有些被测试者给出的是非常乐观的幻想,如:“我为这次面试鼓足了劲儿,跃跃欲试。因为有机会得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我才准备得这么充分,而且,我一点都不紧张。”另一些被测试者幻想的内容就消极多了,如:“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犯错。我必须好好表现才行,脸上要一直带着笑容,举止要自然。咖啡——要还是不要?该死,我的求职材料全乱套了!”
果然不出所料,那些被我们的短文唤起了人生意义需求的志愿者,对面试场景的幻想更积极一些。后来,我们又进行了两次调查来验证这一研究结果,其中一个是激发人的关联感(社会需求的一种),另一个是激发人在能影响他人行为或情感时的感觉(另一种社会需求)。在这两项研究中,需求被唤醒的志愿者在幻想此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其乐观程度都更高一些。因此,我们的研究论文的结论是:需求是“一种变量,它影响着人们应对乐观未来时的心理状态”。
如果需求可以由乐观幻想来填补,那么乐观幻想同样有益于我们满足底层的需求。当幻想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对这些需求投入更多注意力,并且会更加关注能够满足需求的促进因素。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那样:“注意力决定行动。”困在沙漠之中、幻想着喝水的旅人能找到水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他会对身边与水源有关的线索非常敏感。同样地,前文提到的那位牧师,由于始终保持着儿子能够站起来的幻想,所以他在看电视新闻或浏览网页时就会更加关注医学方面的革新信息。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幻想也许有益于我们满足某些需求,但在必须付出精力、做出努力、做出承诺才能满足的需求面前,幻想就无能为力了。根据我做过的其他研究的结论,乐观幻想会妨碍我们处理困难的问题,却有助于完成简单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沙漠中的旅人要做的只是停下脚步,弯腰从眼前的水塘里喝水,那么乐观的幻想对他的情况是有帮助的,因为幻想可以促使他在寻找水源时警醒一些,注意到水塘的存在。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人生的目标,却幻想着能在某部电影中扮演主角,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演对手戏(要做成这种事,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和试镜经历),那么沉迷于乐观幻想很可能会妨碍他实现梦想。
幻想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等待的琐碎无趣中转移开来。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陷入绝望,而是憧憬着自己最希望的事情发生。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瑞琪儿,她在等待男朋友宣判的日子里简直度日如年,但是,她幻想着法官会因为男友家人和朋友的恳求而改判,这种幻想一直支撑着她,使她能咬牙坚持住。她回忆说:“我从不知道自己竟然会那么有耐心。”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2)时,治疗师往往会让患者想象自己身处一个安全的地方。那个地方令人愉悦、给人抚慰,能够调动人的全部5种感官。依靠这种想象,患者可以熬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艰难时期,处理和治愈其内心深处的创伤。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