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Epub-Pdf-Mobi-Txt-Azw3 下载在线阅读

 

作者:[德]扬·韦斯特霍夫

 

内容简介:

 

一切都不真实,我们把这种极简的理论称为非实在论,非实在论要比它的近亲“虚无主义”更合理一些,后者主张无物存在。不少人怀疑虚无主义本身能否做到逻辑一致,因为如果无物存在,那么无物存在就当为真,那么就存在“无物存在”这样一个真理,那么就至少有一物(即这个真理)存在。因此,至少存在一些东西,这就与最初无物存在的假定矛盾了。非实在论就没有这个问题。

 

实际上,根据真实性的乌龟定义,一切都不真实的状况是完全可设想的,因为依赖关系的链条有可能是没有终结的(它可能无限长,也有可能是环路)。如果非实在论为真,那么《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这本书就会比它现在短得多,因为就像“爱尔兰的蛇”“亚述-巴比伦的集邮者”或者“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轮子史”一样,“真实”这个词条下面也会空无一物。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如果是做梦时看到的景象呢?

 

你又怎么确定此时此刻不是在做梦?

 

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没有可能是别人雇来的演员?

 

你周围的一切,会不会是计算机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而你,有没有可能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构人物?

 

千万别以为这些问题只是无聊的臆想。相对论已经证明,时间只是一种幻觉;脑科学已经证明,你以为自己在接收信息,其实只是大脑“想”让你接收某些信息。

 

翻开本书,跟着牛津大学哲学教授,从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物理学等多个角度,寻找这些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的答案。

    epubooks.top站是一个下载优质电子书的网站,书籍种类非常多,每个类目下的书籍资源都非常丰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载。以及在线阅读-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一個下載優質電子書的網站,書籍種類非常多,每個類目下的書籍資源都非常豐富,支持kindle、epub、mobi、azw3、pdf格式下載。以及在線閱讀-epub,kindle,mobi,azw3,pdf格式!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 Epub版-----网盘密码1122 MOBI版-----网盘密码1122 PDF版------网盘密码1122 TxT版------网盘密码1122 azw3版------网盘密码1122 ======================================================= 部分简介:

这样一来,有意识的心灵就是量子层面物理过程的结果而非原因。彭罗斯声称,这种过程为心灵带来了超越常规计算机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我们永远不可能建造出能够把人的心灵作为程序加以运行的计算机。这个想法固然令人着迷,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空想,发生微管中的“物体性还原”概念目前并未被广泛接受。

另外,即便我们同意上述观点,即非物质的意识是切断冯·诺伊曼链条的前提条件,但那也只意味着物质的动态性质(如位置、动量、自旋的方向等)依赖于心灵,而并不意味着物质的静态性质(如质量、电荷、自旋的大小等)也依赖于心灵。无论我们观看与否,这些静态性质都是存在的,因此根据末日定义,它们是真实的。

然而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把物质重新定义为“静态性质的集合”是否能为“物质”这一概念保留足够多的内容,以便让我们将其视作真实的?在没有心灵的世界中,像质量和电荷这些性质仍会存在,但事物既不会占据特定的位置,也不会有特定的运动方向。这样的世界和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维尔纳·海森堡[4]就曾指出:

唯物主义本体论建立在一种错觉的基础上,这种错觉认为:我们可以假设那种存在,即周遭世界的直接“真实性”——也适用于原子的领域。然而这种假设是不可能的……原子并不是事物。

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所能得到的最佳结论似乎就是:有些事物在末日定义的意义上是真实的,尽管它们与我们对事物的日常理解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并不通过末日定义来理解“真实”,而是在乌龟定义的意义上理解它,也就是将其视作为一切其他事物提供基础的东西,那么物质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察一个关键的科学概念,即“还原性解释”(reductive explanation)。科学理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这样一个洞察,即我们可以把适用于某类特定对象的某种理论拿来解释相当不同的另一些对象。因此我们无须为了解释另一些对象再构造一套定律和原理,只需假定后一类对象的所有性质都可以被还原到关于前一类对象的陈述中,而这些陈述能够由适用于第一类对象的理论加以解释。还原性解释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关于无生命物质的物理学和化学理论可以被用于解释有生命对象(生物有机体)内部的过程。

为了解释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繁殖、衰老、死亡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我们无须假定某种特殊的物理学或化学。构成有机体的活细胞,其所有的性质都可以由细胞核、线粒体等亚细胞级别的实体加以解释,而后者的所有性质又可以由构成它们的分子和原子间的化学反应加以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物过程的解释可以被还原为化学过程的解释,并最终还原到物理过程的解释。

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对周遭世界的现象进行还原性解释,那么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关于周遭中等大小物件的陈述(例如砖头、大脑、蜜蜂、账单等)还原为关于基础物质对象(例如分子)的陈述。而后我们认识到基础物质对象的所有性质都可以用构成它们的物质(即原子)加以解释。当然,原子也有组成部分,我们正进入一个尺度越来越小的迷人的亚原子粒子领域。迄今为止,我们并未找到最基本的物体,甚至我们对是否存在这种物体都还没有定论。但这并不是停止解释的理由,因为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它们占据的时空来理解最基本的物理对象。因此,与其通过陈述在这个特定时间段内,位于这个特定位置的特定粒子来解释事物,我们不妨试着把这种陈述还原为那种关于坐标系中的特定空间区域在两个不同时间点之间状况的陈述。

不过我们还可以来到更基础的层面。如果任意选取空间中的某个点,并借助一个稳定的距离单位,我们就可以通过三维坐标来确定空间中的任何一个点。这无非告诉我们在上下、左右和前后的方向上移动多少个单位。我们对时间点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通过与某个固定的时间点相隔若干个单位来确定每个时间点。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种方法,可以把时空中的每个点表达为四个正数或负数的集合:x, y, z和t——其中x, y, z表示空间维度,t表示时间维度。数学家已经找到把数字还原为更基本的集合概念的方法。首先,他们用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替代数字0,数字1可以用一个只包含空集的集合来表示,数字2则是只包含表示数字1的那个集合的集合……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基于集合的替代性数字概念保留了原先数字的一切性质。

我们仿佛已经能把周遭物质世界的一切都还原为一系列复杂的集合了。有鉴于此,把握“集合”这个数学对象的真正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于数学对象,在我们讨论的上下文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首先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柏拉图式的对象。这意味着数学对象与我们见过的其他对象都不一样,它们既不由物质组成,也不存在于时空之中,它们永恒不变,既不被创造也不会毁灭,它们不可能停止存在。根据这种柏拉图式的理解,数学对象存在于“第三领域”(third realm),这个领域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既不同于物质世界,也不同于诸如感知、思维和感觉等精神实体的世界。

其次,也有人认为从根本上说,数学对象的本质是精神实体。它们和存在于我们心灵中的许多其他东西同属一类,例如思维、计划、概念和观念等。只是数学对象并不是全然主观的;他人的心中也能拥有和我相同的数学对象,因此当谈论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我们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数学对象就寓于心灵之中,它们并没有超越心灵而存在。

这两种观点都会带来奇怪的结果。如果世界在最基础的层面是由集合构成的,如果集合并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奇特的柏拉图式的存在,那么物质对象就会完全从视野中消失,因为根据乌龟定义,物质不可能是真实的。如果把科学还原贯彻到底,我们最终得到的东西就既不是微小的卵石或弹球似的东西,也不是在多维空间振动的弦,而是纯粹的数学中的那些对象。

有一种理论主张物质世界本身就是巨型计算机输出的产物,这种理论在细节层面体现了上述想法。该理论的论述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固然无法用看待中等大小物体(弹球和台球等)的方式来看待量子层面粒子的运动,但如果把后者视作某些程序输出的产物,在许多方面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量子力学研究的各种对象彼此无法区分,所有的电子都完全相同——无论它是氦原子里两个电子中的一个,还是金原子里79个电子中的一个。这种程度的相似性通常并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众所周知,莱布尼茨曾在花园中让苏菲公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如果你在电脑上打出“Leibniz”这个名字,其中的两个字母“i”就一模一样,无论它是位于“e”和“b”之间,还是位于“n”和“z”之间。这是因为所有的字母“i”都是由电脑程序中同样的流程产生的。因此有人认为,电子等对象也是以类似的方式由创造世界的计算机产生出来的。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是:虽然量子力学在形式上为所有的物体都关联了波函数,但这些波与通常的波不同,因为它们没有传播的介质。水或空气中的波可以被视作各自介质中的组成部分(例如水分子或空气分子)的暂时位移。而对量子力学谈论的波而言,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背后不存在更基础的物体来呈现波的运动。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波理解为计算机内存中的某种代码,换言之,如果将其视作由0和1组成的序列,我们就不需要假定某种波动的物体来传递波了。

例如,电脑生成的“声波”并不需要波动的介质,因为它只存在于电脑的内存之中。但这并不会妨碍它具有和我们熟悉的声波同样的功能和作用。

物质世界是巨型计算过程产生的结果,这个观点把我们带回到上述那种计算机模拟宇宙观,不过这次不再是历史模拟,而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极小尺度和极短暂时间中的世界如何运作。该观点背后是这样的想法:即便我们永远无法明白计算机程序是如何被编制的(因为代码只是一系列抽象的信息,而非物理意义上的事物),但通过仔细检查所运行程序的细节,我们仍然可以演绎出它被编制的方式。我们周遭所见的物质对象的世界,连同这些对象所处的时空,都无非是计算机程序输出的产物。就计算机代码的层面而言,它们并不存在,这就如同你的电脑内部并不存在一个箭头形状的、和你的鼠标相对应的东西。

尽管电脑程序能以不同的物理样貌向我们显现——例如可以显现为屏幕上的文本、打印出的材料,或者存储在电脑硬盘里的资料——但它本身并不是物质对象,而是抽象对象,也就是那种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改变的、位于时空之外的必然存在物。如果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是这种程序生成的结果,那么根据乌龟定义,物质对象就不再是真实性的基础性质的一部分了。如果将这种想法贯彻到底,我们就会认识到构成物质世界的并不是微小的物质事物,而是一类独特的数学对象。

当然,关于数学对象的柏拉图式观点并非没有争议。对象如何能够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我们如何能拥有关于它们的知识?它们又如何能生成那些占据时空的事物?不少人认为这种观点并未清楚地说明这些问题。但如果我们认为数学对象本质上是精神性的,那么我们就会来到一个比柏拉图主义者所设想的更为奇怪的场景。因为科学还原论者旨在把人的心灵还原为大脑的活动,而后再把大脑还原为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细胞,再把细胞还原为分子,把分子还原为原子,把原子还原为亚原子粒子,把亚原子粒子还原为汇集的时空点,把汇集的时空点还原为数的集合,再把数的集合还原为纯粹的集合。但在这一连串还原的尽头,我们似乎又通过环路回到了自身的起点,也就是精神实体那里。

对于任何一种试图统一心理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尝试而言,只要我们假定意识在还原波函数上起到一定作用,我们就会陷入和上述状况类似的环路。因为我们试图把人的心灵还原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后者是一种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结构可以由碳、氮、氧等相互作用的化学过程加以解释,这些元素又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组成部分,直到我们来到量子效应非常显著的层级。而为了解释量子效应,我们又必须回到这个链条的最顶端,也就是人的心灵。

在这两种情形下,我们认为最基础的东西恰恰离不开被我们视作最不基础的东西。在对基础的探询中,我们绕了一个大圈:从心灵开始,经由物质的各种组成部分,最后又回到心灵。但这仅仅意味着没什么东西是基础的,这就如同伦敦的地铁环线,既没有第一站,也无所谓最后一站。至此描述的还原论场景似乎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教益:要么真正基础的东西不是物质,要么根本不存在基础。

类似的奇特环路也出现在最有影响力的量子力学解释,也就是“哥本哈根解释”(这个名称源于该解释的代表人物尼尔斯·波尔的研究机构所在地)中。和维格纳基于意识的解释不同,“哥本哈根解释”并不假定波函数的坍塌发生在意识的心灵观察到实验结果的那一刻,而是认为坍塌发生在被测量的系统(例如我们例子中的电子)和测量设备(磷光屏)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刻。因此,它必须假定磷光屏的物理性质遵循的是经典物理学,并且其本身不会表现出像电子那样奇特的量子力学特征。

在“哥本哈根解释”看来,可以用经典物理学概念加以描述的事物和过程是一切物理解释的基础。这就带来了某种循环论证。我们通过越来越小的组成部分(分子、原子、亚原子粒子)来分析鞋子、轮船和热封蜡(包括磷光屏、摄影机、电脑、我们的眼睛,乃至所有中等大小的物质事物)所在的日常世界,直到所研究的对象如此之小,以致量子效应变得非常显著。但当要解释量子效应理论的真正意义时,我们恰恰无法找到更微观层面的结构来解释它。正如波尔本人所指出的:“并不存在量子世界,存在的只是量子的物理描述。”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向下寻求更微观的解释,我们不如回到感知具体现象的层级,也就是回到宏观物理的测量设备(例如磷光屏和摄影机)那里,并表明我们的理论关涉的就是这些仪器上的读数。我们再一次陷入了这样的境况:我们既不能说量子对象所在的微观物理世界是基础性的(因为谈论这些无非是一种概念上的桥梁,好让我们把关于通常大小的测量设备的某些陈述联系起来),也不能说测量设备所在的宏观物理世界是基础性的(因为这些设备本身无非是量子对象的大型积聚物)。因此我们进入事物相互依存的循环结构,但即便如此,与此前的情形不同,在这里,心灵对象不再是循环的一部分。因而按照乌龟定义,中等大小的磷光屏和微小的电子都不是真实的,因为尽管它们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但它们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