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书分享智造中国作者:马兆远Epubooks电子书分享每天一本epub电子书

  智造中國epub-pdf-mobi-txt-azw3 - Epubooks.top

書名:智造中國

格式:EPUB/MOBI/AZW3

標簽:工業



內容簡介:


2019年起,中國開始面臨後工業化問題。高耗能、高汙染、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再適合後工業化社會,傳統的工業城市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後工業化地區如果經濟長期停滯,就業不足,就會造成民眾嚴重的心理落差,進而催生大量的社會問題。怎樣面對後工業化的挑戰,怎樣避免因為先期工業轉 移而產生和蔓延的銹帶區,,將是中國,乃至未來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

馬兆遠教授在《智造中國》一書中,為防止銹帶蔓延、解決後工業社會的就業問題、促進教育改革、打造新工程教育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並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可以借鑒發展的模式:英國謝菲爾德大學AMRC模式,從而為中國制造業升級提供了一張切實可行的路線圖。

謝菲爾德大學所嘗試的先進制造研究中心AMRC,為解決後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案例:一個大學可以支持一個研究所的發展,研究所可以為工業企業提供研發服務,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制造企業在周圍投資建廠;這些工廠轉化了老就業,吸引了新移民,重振一度衰敗的銹帶城市;研究所也為這些工業企業培養了本地年輕人,年輕人通過在這裏學習工業技術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這個地區的未來。AMRC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產學研轉化機制打通的價值。

作者簡介:


馬兆遠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智能制造專業教授。

1997年通過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保送北京大學;25歲獲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師從“超冷原子理論之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基思·伯內特(Keith Burnett)爵士。之後,在美國國家標 準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研究,師從“激光冷卻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教授。30歲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並擔任博士生導師,參與設計了中國空間站“天宮四號”——世界第一個空間冷原子實驗平臺。

著有《人工智能之不能》、《量子大嘮嗑》。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网盘密码1122



=======================================================

部分摘錄:


銹帶蔓延與驚醒的美國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經歷了經濟繁榮、出生率高漲的嬰兒潮一代(2)。一個普通的美國人只要高中畢業,就能在離家不遠的工廠找到一份工作。只要努力,就能在幾年後獲得不錯的薪水。這樣的薪水,能夠讓他買得起房子,結婚生子,一大家子圍坐在餐桌旁吃晚餐,晚餐後的代表甜點是蘋果餡的美國派。這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典型的美國夢。這樣的美國夢支撐了美國中部工業地區的崛起,這些地區以制造業為支柱產業,尤其是鋼鐵、汽車等大型制造業工業。但在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21世紀,這個夢會碎,因而夢醒。

“銹帶”這個詞來自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五大湖區,泛指曾依靠煤炭、鋼鐵等先期工業發展起來的城市在後工業化的過程中大面積衰退的區域性現象。銹帶在美國特指東起俄亥俄州,西至艾奧瓦州,北至密歇根州,以底特律、匹茲堡、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為代表的大工業城市所在的廣大區域。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這些地區的先期工業行業急劇衰退,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舊的生產設備閑置,最後變得銹跡斑斑。曾經繁盛的工業日漸衰退,繼而出現區域性經濟不振、人口大量流失的現象,昔日的城市繁榮不再。由於這些地區曾經以與鋼鐵相關的制造業為主要產業,這些衰退的地區被人們形容成像鋼鐵生銹一樣的銹帶。老工業區衰退是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工業化歷史較長的歐美等國家則表現得更加突出。英格蘭北部工業區、德國魯爾地區也都出現了傳統產業大面積衰退、經濟增速下滑、失業率上升等問題,昔日的重工業和制造中心地區都淪為了銹帶。

中國最大的工業地區東北三省這些年也存在類似的狀況,尤其是近些年,這些狀況就像瘟疫般迅速南下,甚至產生了“華北東北化”這類說法。新中國成立以後,東北三省曾經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和自然資源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火車頭。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落後於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發展呈現停滯狀態。東北三省的許多城市出現了GDP負增長的現象,人口外流問題十分嚴重。依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僅10年間,黑龍江省的人口凈減少就達到了700萬。在人口、就業、生活保障等民生問題的壓力之下,轉型是這些銹帶區唯一的出路。但是,究竟如何轉型,似乎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的答案。

銹帶曾經的輝煌是從資源型產業開始的,它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為契機,在資源產地聚集了大規模的重工業,從而形成了產業集聚。20世紀後半葉,由於這些地區已經完成了基本的工業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進一步提升。以高耗能、高汙染、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先期工業已不再適應這些地區的發展,再加上這些早期開發地區資源枯竭、無法及時轉向新興產業,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這些產業集聚區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逐漸成為經濟衰退區。銹帶“生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產業比較優勢喪失。銹帶的形成與地區產業的發展階段相關。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煤炭成為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英格蘭北部工業區因盛產煤炭,相繼建立起了以煤炭資源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在這樣的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了煉焦、電力、煤化工等先期工業,進而為鋼鐵、化工等大型工業奠定了基礎。此後,在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這個地區建立和發展了機械制造、航運、汽車等現代工業。英格蘭北部工業區憑借豐富的煤鐵資源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工業革命的搖籃”和“世界工廠”。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世界能源需求的格局發生了轉變,英國煤炭和鋼鐵產業成了昨日黃花,從而造成煤炭和以煤炭為支撐的重化工業產業在英國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其產業優勢也隨之喪失。

第二,環境嚴重惡化。銹帶區的產業大多結構單一,具有高耗能、高汙染、勞動密集型等特點。在高速發展期,資源消耗速度過快造成了過度開采,這勢必會導致發展後期出現不同程度的資源枯竭問題。此外,重化工業資源消耗大、廢物排放多,而銹帶區在發展初期普遍未將環境問題視為主要問題。有些工業品類的環境治理成本很高,相關技術升級未必能夠與產業規模擴大相匹配。當人們對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這些產業就必然會面臨被淘汰的局面。從工業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出發,人們自然也會要求這些工業品類在空間上轉移到環境成本更低的地區。後工業化地區需要在這些先期工業品類上減少產量,同時提高產品品質,使工業生產規模和環境治理在平衡狀態下穩步發展,從而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多地區的環境治理技術並不能與工業發展同步進行。日積月累,銹帶區的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程度都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變得不再適合工作和生活。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環境問題導致的人口大量減少也使得這些地區失去了發展的活力。

第三,工業技術未能順利實現升級叠代。在發展的關鍵階段,銹帶區往往未能及時適應新興技術的變化而實現產業升級。最初銹帶區大多率先發展並使用當時的新興技術,利用先發優勢,憑借規模擴大促使單位成本降低。區域內的大多數企業都采取了極為同質化的技術擴大生產規模,這在顯著提高了通用技術使用效率的同時也造成了惡性競爭。為了保持銷售總量的優勢,薄利多銷的經營思路使得產業所收獲的利潤過低,從而失去了技術升級所需的資本儲備。在階段性的輝煌過後,當地並沒有隨著產業技術的推陳出新而淘汰舊的產業。地區的整體產業技術體系出現了老化現象,成本更低的地區在這些產業上取代了老工業區的角色。

在全世界範圍內分布著眾多的老工業區,僅有少數的一些老工業區在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之後走向了復興,而大多數老工業區的發展卻長期停滯不前。如何促進銹帶復興是長期困擾各國政府的一道難題,“東北現象”與“銹帶”有著諸多的相似特征。

制造業的消失,無論是成為銹帶,還是極少數地區轉型為金融城或以金融性房地產為主的產業區,都會導致地區嚴重空心化,從而引起普遍的社會問題。以美國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產業結構占比中,制造業從20世紀50年代的50%下降至目前的約30%;從就業人口占比來看,制造業從20世紀50年代的約30%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其中銹帶區制造業的就業人口占比從20世紀50年代的54%下降至目前的30%以下。當今美國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毒品問題、貧富差距、種族問題和地域矛盾,以及右翼民粹運動興起,都是長期銹帶化的後果。從今天全世界的整體局面來看,這樣的現象不是個例。在歐洲,其後果表現為法國的黃馬甲運動、英國的脫歐,在中國,其後果表現為香港和東北地區長期的經濟不振。我們會發現,隨著工業化在全球更多的地方得以實現,這樣的情況並非得到緩解而是迅速地蔓延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冷戰初期的美國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自20世紀70年代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所帶來的戰時工業紅利開始漸漸消退。這一時期是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關鍵時期,大企業不斷合並擴張,小規模生產者被逐漸淘汰,農業人口減少,制造業藍領工人不斷流向服務業,資本則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城郊、南方各州甚至海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美國工業產品的海外市場逐年縮減。核能、計算機技術的突破帶來的紅利也逐漸淡去,制造業創新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同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地的工業化對美國的制造業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20世紀80年代的信息革命以後,美國不斷地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換;借助產業鏈國際化的趨勢,脫離制造業生產,將工廠外包,僅在美國保留研發和運營人員。傳統工業區的居民陷入了結構性失業的處境,信息革命又加劇了這種貧富差距,最後造成東西海岸與傳統工業區、工人與城市知識分子、精英階層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對立。工人階層快速轉向保守主義,與支持本土企業、反對外來移民的保守派共和黨越走越近,其高支持率正是美國銹帶區貧富分化的直接政治後果。

2008年的金融危機集中暴露出金融產業過度擴張的危害。奧巴馬時代的制造業振興計劃雖然重點關註了建築行業、汽車行業等約占制造業20%的“大型產業”,但對其他行業的扶持力度卻很有限。奧巴馬對新技術如綠色能源的推廣,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傳統制造業的利益。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特朗普依靠銹帶區的工人階層——高中文化的白人選民的支持上任,傳統制造業、化石能源行業的普通工人對特朗普的言論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強烈共鳴。特朗普上任後推行了一些重振美國制造業的政策,同時與全球的經濟主體大打貿易戰,為美國的制造業爭取市場。這些政策在最初兩年顯著改善了美國制造業的狀況,但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制造業再次陷入衰退,銹帶區的就業重現負增長,民眾對特朗普的支持也因此受到動搖。拜登上任後重拾奧巴馬的政策,將補貼重心放在芯片等高精尖制造業上,但這恐怕也難以根治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頑疾。正如我們在本書後半部分所分析的那樣,美國的教育資源出現的系統性分配偏差,使得這類補貼措施依然是治標不治本,會面臨長期的挑戰。

銹帶區的轉型發展面臨著諸多實際的困難,主要表現為收縮、改造傳統行業壓力巨大;企業多元化的經營局面難以打開;中小型企業發育不充分;產學研結合區域創新對接不通暢,人力資源外流,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人員外流嚴重;城市基礎環境建設薄弱;等等。由於銹帶區內的企業往往規模大、行業集中度高,衰退產業分流出來的大量失業工人難以向其他行業轉移,高失業率成為銹帶區難以擺脫的最大困境。此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阻礙了銹帶區的轉型。例如,河北省在經濟轉型初期,即以調整煤鋼產業結構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時期,政府對傳統產業進行補貼來保證這些產業不被淘汰,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類似的政策性補貼沒有及時淘汰舊產能,最終導致產業升級失敗的例子在全世界後工業化地區隨處可見。

高耗能、高汙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先期工業的典型特征,具備這些特征的工業種類同樣大量存在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在中國制造的早期,往往一個村鎮集中於一個單一產業,產業密集度非常高。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鎮4000多家LED生產廠,全球70%的LED燈具都產自這個鎮。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年產襪子220億雙,世界上每3雙襪子就有1雙出自這裏。這些集聚型產業模式導致產品差異化低,產業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當勞動力成本上漲時,這些產業就會整體消失,搬遷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從而使得原來的產業集群地區成為新的銹帶。

從如今美國中部的工業生態系統中,我們看到的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現實。工廠空空蕩蕩,門窗已經破損,廠房坍塌,但這些並不是最嚴重的,推動新企業誕生的創新能力和環境也在這些地區消失了,這才是問題所在。雖然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曾說,大量的創造性破壞是經濟進步的前提,但是我們還需要知道,大規模破壞之後所留下來的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是否足以支撐新的經濟在這裏生根、發芽,進而茁壯成長。就中國東北地區的經驗而言,經歷了過去30年的遷移,年青一代人口的恢復已經成了首要前提。無論這些地區曾經的產業規模有多大,主營哪個行業,它所在的地區都必須有完整的人員培訓體系、大學、多樣化的供應商、行業協會以及技術研究中心等資源。根據這些資源的密度、多樣性、豐富程度,我們就可以把一個有活力的工業生態系統和一個枯竭貧瘠的工業生態系統區分開來。除了矽谷、得克薩斯州的奧斯汀、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等地區以外,美國現有的工業生態系統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技術支持創新,從而支撐地區產業順利完成升級。

全球化趨勢是導致發達國家制造業長期不振的另一個老生常談的原因。這種解釋強調兩個方面:進口商品和本國商品競爭;公司和工作機會向外遷移。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其制造業的衰退現狀存在很多原因,對於到底是什麽導致制造業衰退到如此地步的、衰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將來的發展軌跡是怎樣的,往往眾說紛紜。但要理解一個地區的制造業為什麽會萎縮,事實上不需要把全球化和外包業務牽扯進來,也不能簡單歸咎於發展中國家的低工資水平。因為某一行業的生產效率提高,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數就會減少。同時,內生企業的結構變化和金融資本喜好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美國在高科技產品上的貿易逆差也在逐步擴大,2011年已占到美國貿易總逆差的17%。這樣看來,就算是高科技行業中的制造業,別的國家也比美國強。每當這個時候,美國總是會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歸咎於別國政府:它們不斷地對本國企業進行補貼、保護本國貨幣,這對美國的制造業造成了傷害。但是,美國政府自己也在做著類似的補貼,就產業的發展和布局而言,美國政府也有其自身的責任。

電子書版權歸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若有違反您個人權益,請留言反饋刪除相關信息。

发表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