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书分享书名:伊朗四千年作者:霍昌·納哈萬迪Epubooks电子书分享每天一本epub电子书

  伊朗四千年epub-pdf-mobi-txt-azw3 - Epubooks.top

格式:EPUB/MOBI/AZW3

標簽:伊朗 歷史



內容簡介:


一本用哲學解惑人生的智慧之書。

伊朗,面貌神秘的東方古國,中東動蕩地帶的心臟,世界目光的聚焦之所。

公元前6世紀時它已成為橫跨亞、歐、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國,也留下了豐富的政治治理遺產和文學藝術瑰寶。

我們該如何認識伊朗,如何理解它當下的地位?

兩位作者一位是伊朗設拉子大學和德黑蘭大學前校長,一位系法國知名中東史學者,隨著他們的講述,伊朗4000年的歷史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在這裏,埃蘭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阿拉伯文明交替與碰撞,一個接一個王朝建立又滅亡。

它們采用了怎樣的行政體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過怎樣的宗教政策?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塑造了伊朗的過去。

居魯士大帝、霍斯勞一世、阿拔斯一世,開疆拓土,建立治世,寫下這片土地的輝煌;哈桑•薩巴赫、魯米、塔荷蕾,殺手、詩人、傳奇女性,為歷史添上了神秘與浪漫的色彩。

敘述式的寫作是這本書的特點,使得這部嚴肅的歷史著作情感豐沛,且趣味盎然。

作者查閱大量史料,對伊朗歷史進行了全景式呈現,讀懂它,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鑰匙。

作者簡介:


霍昌·納哈萬迪(Houchang Nahavandi),法國倫理與政治科學院通訊院士,曾擔任設拉子大學和德黑蘭大學校長,並在巴黎多所高校任教,著有多部關於伊朗的著作。

伊夫•博馬提(Yves Bomati),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人文社科專業博士,知名東方和中東史研究學者,曾擔任法國文獻局通訊部門負責人。

兩人合作撰寫了《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最後的沙王1919—1980》《伊朗歷代偉人》等多部關於伊朗的作品。


=======================================================



记得收藏本站哟!每天都会更新

资源收集不易,还请帮忙点一点,是我的动力谢谢!!!!!!!!!!

如果有什么书本站没有,你也可以在评论处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去的!

收藏本站每日更新更多书籍!

资源地址:网盘密码1122



=======================================================


部分摘錄:


印歐人的到來

這不是歷史上第一次北方人群向更為宜人的地域遷徙。自公元前2千紀(甚至可能自公元前3千紀)以來,數量有限的印歐人便開始離開他們的國土——其國土疆域“可以定位在南俄羅斯的歐亞平原[1]”,烏克蘭、庫班地區和西西伯利亞的冰冷草原。嚴酷的生活環境迫使他們進行了長達數世紀的人口移居。他們的文明,盡管我們對其細節知之甚少,卻似乎已經在社會和宗教方面形成了十分系統的架構。由強大的移民社群組成,他們沿兩條路線向南進發,一條經由河中地區,另一條經由高加索地區,並分成兩支隊伍。

第一支取道北方和西北方,進駐到日後歐洲的部分地區,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周圍融入原住民。第二支則穿越中亞,到達與今天的中國接壤的某些區域。這些自稱為雅利安人[2](意指“貴族”)的群體成員有些從屬於相互對立的氏族,但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社會組織結構和宗教信仰。這第二支隊伍日後被稱為“印伊人”,因為他們兼具兩種文明屬性:印度文明和伊朗文明,二者擁有眾多的近似點。面對帕米爾高原及其兩座極高的山峰—列寧峰(7134米)和伊斯梅爾·索莫尼峰(7495米)[3],雅利安群體在這一地區崎嶇起伏的地形中出現了分裂。數量不多的人穿越了這一天險,並進入了阿拉霍西亞[4]和旁遮普地區,到達恒河邊富足的印度平原,逐漸被印度原住民吸收同化。而其他能牧善戰的雅利安人則選擇另尋他所。他們有限的人口最終到達了“疆土遼闊卻資源貧乏[5]”的伊朗中心地區,直到幼發拉底河,並在那裏與源於亞洲的當地居民胡利安人混合並被其吸收,建立了米坦尼王國。羅曼·葛施曼稱,在前1450年左右,這一新勢力將其統治擴張至北美索不達米亞、亞述和紮格羅斯北部山谷。紛爭與野心最終令這一人群於公元前14世紀末消失,但其記憶卻留存下來[6]。

在公元前1千紀初,印歐人又開始了新的一波雙線移民。如果其中一支再次朝博斯普魯斯和未來的歐洲進發,另一支也同樣取道印度和未來伊朗的高原。對於其移民數量,學界看法不一:一種認為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滲透,接著通過武裝入侵,或是最終將某個小疆域吞並,或是一個雅利安群體進入後為當地某個小王國提供服務[7]”,第二種認為“入侵者人口數量龐大且持續不斷,我們相信,他們沿著與第一次相同的路線(高加索和河中)進入[8]”。鑒於這一次印歐人沒有被原住民吸收同化,第二種觀點似乎更可取信。與他們的祖輩不同,向東的那一支沒能穿越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脈,其中大多數轉而西行,到達了紮格羅斯山環繞的幹旱高原,他們將此地命名為Airyana vaejah——“雅利安國”,這一名稱隨後演變為Airya(雅利安)和後來的Iran(伊朗)。雅利安人對他們緩慢的滲透力和人數效應保有自信,決定在埃蘭、巴比倫統治下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年輕的烏拉爾圖王國(亞拉拉特,日後將發展為亞美尼亞王國)這些已有的富足文明中間定居。面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這第二波的伊朗移民將在四個世紀中嘗試吸收這些原住民,他們將從這些本地人身上借鑒眾多特性,並借此發展出他們自己在文化、政治和宗教方面的文明。

世界這一方的地緣政治格局自公元前8世紀末將重新洗牌:統治巴比倫的亞述帝國、烏拉爾圖王國和正在崛起的印歐勢力開始激烈角逐,他們中的一方在未來某日將可能締造出一個“世界帝國”。

辛梅裏亞人和斯基泰人

根據希羅多德[9](約前484—約前425年)的記述,在其他印歐移民中,同樣操一種伊朗語言的辛梅裏亞人和斯基泰人也曾在伊朗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早的辛梅裏亞人“與斯基泰人有緊密的親緣關系或者可能是斯基泰人的一支[10]”。在另一些史學家看來,情況剛好與此相反,斯基泰人是他們的一支。如果認可習慣上歸於他們名下的博羅季諾和喬爾特基夫等地的寶物,辛梅裏亞人至少自公元前14世紀就定居並生活在高加索北部。克裏米亞很可能因他們而得名。作為草原上勇猛的騎兵[11],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南方一些勢力(烏拉爾圖、亞述和紮格羅斯地區一些權貴)的雇傭兵。他們在斯基泰人的追趕下,或是沿著斯基泰人的足跡,在某段時間曾親近與他們幾乎操伊朗語族之下的同一語言的米底人。在公元前8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前後,他們與米底人一起或獨自向烏拉爾圖王國發起了進攻,並戰勝了魯薩一世國王,接著他們又攻打強大的亞述,但以失敗告終。被擊退後,他們中的某些人沿陡峭的紮格羅斯山崖下行,來到洛雷斯坦並在此落戶,數量更多的其他人選擇繼續朝小亞細亞遠征,並占據了安納托利亞和弗裏吉亞,於公元前8世紀擊敗了米達斯國王,隨後在同一世紀中葉又打垮了呂底亞國王蓋吉茲。然而,世界這一方的政局風雲莫測,約公元前7世紀中葉他們被蓋吉茲的一個繼承人阿呂亞泰斯(約前618—前561年在位)逐出這一地區。他們最後的蹤跡出現在亞述編年史的公元前605年[12],這一年他們與尼布甲尼撒二世交戰並從此銷聲匿跡,除非認定洛雷斯坦成為他們的避難所——這裏出土的藝術品,特別是青銅器和鐵器,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提供了眾多館藏珍品。

與辛梅裏亞人同時期的斯基泰人,無論是他們的兄弟、表兄弟,還是他們征服大業的接力者,也在伊朗的歷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他們源於亞洲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哈薩克斯坦和蒙古西部地區,於公元前8世紀前在那裏從農耕民族變為遊牧民族,並發展出了高超的騎兵作戰本領。西方古代的史學家將涵蓋多瑙河和頓河之間、希臘北部、黑海沿岸的西部地區稱為斯基提亞,並一廂情願地認為斯基泰人的生活範圍一直局限在這一區域,但事實遠非如此,他們對亞洲的擴張大大超出歐洲。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建造的陵墓追蹤他們在亞洲遊牧的足跡,這些庫爾幹(墳墩)中有些宏偉壯觀,裏面發現了眾多神人同形的墓碑和刻有動物圖案的巖石[13]。當西部地區的斯基泰族群忙著驅趕辛梅裏亞人時,另一些斯基泰族群則繼續朝亞述方向行進,並在此地與亞述巴尼拔結盟,一同對抗米底人(前669—前626年),隨後又與盟友反目,洗劫了美索不達米亞和猶太,長驅直入攻占埃及,最終在普薩美提克一世法老的贖金交換下撤離。精於搶掠的斯基泰人隨後重返黑海的草原地區,在那裏阻擋希臘人擴張的同時也與其進行大規模商貿交易,他們積極參與藝術創作,以其精美工藝品尤其是多重獅鷲黃金首飾聞名。

另一群被波斯人稱為薩迦人的斯基泰人在阿特羅帕特尼(今天的阿塞拜疆,在烏爾米亞湖、裏海周圍,後來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安家。堅守遊牧習俗的他們是獨立而兇狠的騎手,並發展出騎馬射箭的技能,令他們很快成為頗受青睞的雇傭兵。在他們之中,一個斯基泰中亞部落,帕尼人,將侵占伊朗高原的東北部,範圍涵蓋今天位於呼羅珊、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一片地區。他們被稱為安息人,將在幾個世紀後因創立安息王朝而聲名遠播[14]。

米底人與波斯人

印歐移民的族群眾多,但對未來的伊朗最重要的族群必定是公元前9世紀中葉以後的米底人和波斯人。騎兵、武士、婦女、兒童、牲畜一同到來,他們通過緩慢的移民為日後的擴張奠定了基礎,並占據了伊朗高原:米底人落戶在烏爾米亞湖東南側的哈馬丹地區;而波斯人分布在更南邊,在烏爾米亞湖的西側和西南側。亞述王朝薩爾馬納塞爾三世(前884—前824年在位)的編年史將他們稱為“瑪代”和“帕爾蘇阿”[15]。與米底人不同,波斯人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就選擇離開烏爾米亞地區,沿紮格羅斯山脈的褶皺地帶去往更南部的地域,並在今天胡齊斯坦省舒什塔爾城的東側、阿瓦士附近的地區落腳,他們將這一地區命名為“帕爾蘇阿舒”或“帕爾蘇瑪什”。該地區“對應紮格羅斯山的山嘴”,大面積覆蓋埃蘭國土,“埃蘭王國允許這些部落進入其領地並給他們分配了一塊人煙稀少的區域[16]”。他們此時尚且勢單力薄,很快就臣服於烏拉爾圖王國,這個相對衰敗的亞述而言正在崛起的國家,將從烏拉爾圖人那裏學習建築和灌溉技術,並應用到他們未來的法爾斯領地上。

為了生存,也為能夠長久定居,米底和波斯騎兵像其他印歐移民的騎兵一樣積極加入雇傭兵的行列,為時常與鄰邦交戰的本地豪門效力。他們因靈活的戰鬥力受到賞識,很快就被任命為部隊頭領,不時帶兵打仗。不知不覺中,他們接管了一些村鎮,接著是整片地區的實權,取代了原有的親王,並在這些地區推行他們的生活方式。帶有防禦性城墻的新城市湧現出來。磚石砌成的城墻、水塔和水溝、帶雉堞的石基天臺逐漸取代了坑道、木樁柵欄、凸出的棱堡和開放的花園,預示著米底未來都城埃克巴坦那(今哈馬丹)的建築風格。城市的功能發生了變化:從居住之地變為權力與征服的空間。同時,雅利安人也對舊式的喪葬規範進行了改良。比如在錫亞爾克,死人不再埋在房屋下面,而是葬在城市和村鎮外的圍場中,如此形成了城市大公墓。死去的武士和騎兵在下葬前都被穿戴上代表他們生前屬性的衣飾:頭盔、首飾、騎馬的裝備等。社會結構也逐漸演變:在王公、貴族和諸侯、自耕農、礦主、奴隸之間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分化。所有這些緩慢的結構性演變說明,生活在其他族群中的雅利安人緩慢但實實在在地掌握了對其他族群的支配權。然而,他們的政治根基仍舊脆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距離地區霸主的地位還十分遙遠。

事實上,尚未統一的米底人很快就飽受占據著今天庫爾德斯坦一大片地區的亞述、烏拉爾圖和馬納[17]王國軍隊的欺淩,公元前8世紀最後二十五年見證了亞述的復興,在薩爾貢二世的領導下,亞述人入侵了烏拉爾圖、米底和帕爾蘇阿,並放逐了一部分人口。

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一個被放逐的米底國王達亞庫(古希臘人稱其為迪奧塞斯)的兒子在亞述的壓迫下發起抵抗。他被希羅多德命名弗拉歐爾特斯(前675—前653年在位),在大流士一世時代的貝希斯敦銘文中被稱為克什特裏塔,他努力聯合所有米底人,並讓辛梅裏亞人和波斯人也集結在他的麾下。

波斯人在阿契美尼斯國王(約前688—前675年在位)的統治下已經建立了安善這個波斯小王國[18],一個未來強國的卑微起點。盡管在政治方面仍然處於松散狀態,但波斯人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宗教。此外,正如羅曼·葛施曼、弗拉基米爾·米諾爾斯基和拉姆什·賽格維指出的,安善王國的波斯人還設計出一套楔形字母,相對於“亞述人的表意和音節文字”是一個顯著的進步。這幾位史學家同時特別強調他們在建築方面的選擇,比如在今天胡齊斯坦省馬斯吉德蘇萊曼市周圍考古發掘時挖出的這座依山大平臺,它被建在紮格羅斯山和巴赫蒂亞裏的群山山坡上,有幾條可供登頂,其中一條寬度超過25米。這一建築結構既非埃蘭風格也非亞述風格,卻顯現出烏拉爾圖王國的建築樣式,而波斯人曾於公元前8世紀前後在烏爾米亞湖畔與之為鄰。他們無疑是汲取了烏拉爾圖建築的靈感,從而創造出他們自己的皇家建築和宗教建築,因為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述,在某些這樣的平臺上曾建造有祭火廟,以敬被這位古希臘史學家稱為“宙斯”的阿胡拉·瑪茲達[19]。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下的波斯波利斯將奉行這一建築原則。盡管擁有獨創性和有序的社會結構,這一波斯王國卻沒能在公元前670年前後逃脫淪為弗拉歐爾特斯統治下的米底王國的附庸的命運,而這時阿契美尼斯的兒子鐵伊斯佩斯(前675—前640年在位)才剛繼位不久。

電子書版權歸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若有違反您個人權益,請留言反饋刪除相關信息。

发表评论

0 评论